2022年“智蔗见智·向新而生”广西第二届人工智能大赛近日正式落幕。本届大赛旨在发掘广西优秀人工智能人才,鼓励全产业开发者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业界领先的解决方案,促进广西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
历经两年,广西人工智能大赛已被打造成为广西最具影响力的开发赛事之一,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今年的大赛上,我们看到了广西有着许多创意无限的开发者,也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赛后,决赛团队接受了采访,让我们了解他们对本届大赛的参赛体会——
广西慧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团队队长 苏家仪
Q:作为今年广西人工智能大赛的第一名,有什么感想?
非常开心也非常荣幸能获得本次大赛的第一名,其他团队实力很强,有专门从事遥感图像识别的公司,也有大数据应用背景的运营商团队,更有上届比赛获奖的优秀团队。我们团队借助本次大赛提供的华为云一站式AI开发平台ModelArts,凭借多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积累,提出“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的解题思想,最终获得了冠军,未来也会再接再厉,把比赛中的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到产品中,实现我们团队口号的目标——让世界充满AI。
Q:是什么契机让团队参加了广西第二届人工智能大赛?
首先感谢大赛的组织单位中国—东盟(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邀请,我们抱着学习、突破自我的心态参加本次大赛,收获满满。其次是由于我们公司正在打造横州市数字茉莉花平台,涉及到遥感图像识别,与本次赛题技术上有重叠,正好可以借着本次大赛的机会,实现人工智能算法在图像识别领域的实践。
Q:慧云信息作为立足广西的智慧农业领军企业,认为本次大赛对农业、蔗糖行业有什么影响?
慧云信息深耕农业十年,实现了从农业生产到交易环节的闭环,在智慧农业领域有很多积累,我们认为本次大赛成果非常显著,有效激发了各参赛队伍的积极性、创新性,涌现了大量优秀的人工智能算法,这些算法可以应用在农业、蔗糖行业的不同的识别任务上,例如甘蔗种植面积的统计、变化监测等等,在这些识别任务上提升精度和模型推理速度,对整个行业的应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西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办公室主任 李深旺老师
Q:今年广西大学有3支队伍进入决赛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作为广西大学的老师,您有什么感想?
作为老师我很开心能看到同学们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在比赛的短短2个月时间里,同学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深入调研了课题前沿情况,提交了近百份代码模型,所以取得这份成绩是同学们努力的结果,希望他们以后继续努力、再创佳绩!
Q:广西大学在人工智能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广西大学在人工智能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方面,广西大学专门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与多个学科、多个学院构建了跨学科平台,与中国—东盟(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就人工智能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长期合作,为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广西大学也注重校企合作、注重产—学—研的协同发展,为学生提供开拓视野和实践的机会,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Q:您认为举办人工智能大赛对于广西的人工智能学科人才培养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广西人工智能大赛为学生开拓视野和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也为我们开拓了对于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探索方向。同时,同学们在参赛过程中也锻炼了能力、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力量,坚定了投身人工智能技术的信心、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的决心。希望广西人工智能大赛越办越好,持续引领广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向。
广西氪勤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团队队长 吴晓东
Q:明年是否会继续参加广西人工智能大赛?
一定会继续参加。我们非常高兴广西能举办这样一场大规模、高规格的人工智能大赛,本次大赛汇聚了全区1000多名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开发者,他们有的来自企业,有的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同时,比赛的赛题又非常地接地气,着眼于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业务难题和行业痛点,是真正的产学研结合,既能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和传统产业深度结合,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还为许多像我们这样的广西本地科技企业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在磨炼团队技艺的同时,还能在这样一场人工智能爱好者的盛宴中结识很多优秀的、志同道合的人才,所以我希望明年还能参加下一届的人工智能大赛,并且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也希望广西人工智能大赛能一直办下去,越办越好!
Q:贵公司作为广西的人工智能企业,您对于广西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有什么期望?
我认为广西目前的人工智能产业相对于国内其他先进地区仍处于追赶地位,我希望看到更多像广西人工智能大赛这样高质量的技术交流平台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和人才投身于广西的人工智能产业之中。同时,我们身处这个行业每一个环节的人,也应该解放思想,技术发展到今天,地理的区隔早已不是问题,换言之,先进地区可以做到的事,我们同样也可以做到!甚至因为后发优势,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所以我想对那些和曾经的我一样,在异乡漂泊打拼的广西老乡们说:有空常回家看看,这里的变化日新月异,说不定会有你大展身手的一方天地!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和微软宣布签署一项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修订双方合作关系。随着两家公司在AI市场竞争客户并寻求新的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其关系日趋复杂。该协议涉及OpenAI从非营利组织向营利实体的重组计划,需要微软这一最大投资者的批准。双方表示将积极制定最终合同条款,共同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最佳AI工具。
中山大学团队针对OpenAI O1等长思考推理模型存在的"长度不和谐"问题,提出了O1-Pruner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长度-和谐奖励机制和强化学习训练,成功将模型推理长度缩短30-40%,同时保持甚至提升准确率,显著降低了推理时间和计算成本,为高效AI推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技企业发布了名为R1的人形机器人,直接对标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产品。这款新型机器人代表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展现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R1机器人的推出标志着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深入调查了12种先进视觉语言模型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真实表现,发现这些AI系统经常在缺乏真实视觉理解的情况下生成看似合理的驾驶解释。通过DriveBench测试平台的全面评估,研究揭示了现有评估方法的重大缺陷,并为开发更可靠的AI驾驶系统提供了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