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竞速”到“竞效”,中国算力迈向价值跃迁新征程 原创

——ChinaSC 2025盛大召开

全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已达1085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到788 EFLOPS,同比增长超过40%;全国综合算力总量突破 280 EFLOPS,稳居全球第二;数据中心年耗电量占全国电力消费约2.4%......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映射出我国当下的算力规模,更标志着中国已进入算力驱动创新的关键时期。

在此战略交汇之际,11月8 日,以“智算力 大模型 新经济”为主题的 ChinaSC 2025 第七届中国超级算力大会暨中国智能计算产业联盟理事会年会在北京盛大召开。作为国内算力领域年度标杆盛会,本届大会围绕中国算力发展的技术趋势与政策方向展开了深度研讨,就智算产业发展方向、算力领域技术创新、算力服务产业上下游协作、算力生态产业链发展等话题进行了分享和交流,以共探算力新未来。

从“竞速”到“竞效”,中国算力迈向价值跃迁新征程

中国超级算力大会(简称 ChinaSC)由中国智能计算产业联盟与ACM中国高性能计算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自2018年起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所提出的发展“算力经济”的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智算产业、算力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了国内算力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之一。

战略升维:从“支撑”到“引领”的时代跃迁

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水电煤”,是支撑科研和工程的重要工具,更是重塑产业格局、推动技术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如今,我国算力产业正经历从“工具性支撑”到“引领性驱动”的深刻转变,这一转变关乎产业结构调整,更关乎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的主动权。

算力建设的目标不应停留在规模扩张的“军备竞赛”,而应转向注重生态繁荣度与应用赋能效益的“价值马拉松”——算力要从被动资源转变为主动创新力,成为引领新产业形态和新经济模式的重要源头。“中国的算力,已不止是科研与工程的基础设施,而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钱德沛坦言,全球算力格局正加速重塑,人工智能正迈入“大模型+行业深度耦合”的新阶段,算力的边界正在从“可用”走向“好用”,从“支撑”走向“引领”。

从“竞速”到“竞效”,中国算力迈向价值跃迁新征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钱德沛

理念的转变,也映射出更深层次的趋势。算力不再只是技术系统的“底座”,而正成为社会经济运行逻辑的“中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林建华认为,我们正处在从“互联网+”向“人工智能+”全面跃升的关键阶段,智能化浪潮不仅改变了产业链,也在改写基础设施的逻辑。

 从“竞速”到“竞效”,中国算力迈向价值跃迁新征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 林建华

所谓的“超智融合”,并非算力、存力与调度等资源的简单叠加,而是计算体系的演进革命——从“超算支撑AI”到“AI改进超算”,再到“超算与AI内生融合”,人工智能正在从算力的“应用者”转变为“组成部分”,未来的计算系统将实现自我优化与自我演化。

算力从“支撑”到“引领”的跃迁,离不开底层架构的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指出,当前智算产业最突出的技术瓶颈在于异构计算的碎片化。随着国产与进口、云、边、端多类芯片并存,开发者被迫陷入“一次开发、处处适配”的困境,不仅抬高了创新门槛,也削弱了算力资源的整体利用率。

 从“竞速”到“竞效”,中国算力迈向价值跃迁新征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郑纬民 

为破解这一“巴别塔式”的割裂局面,启元实验室联合清华大学等机构推出“九源统一智能计算平台”,通过构建统一的算子库、通信库、编程语言与运行时环境,为上层应用提供一致的编程抽象层,从根本上屏蔽硬件差异、提升系统兼容性。这一体系化创新,为我国构建自主可控、开放统一的智能计算生态奠定了关键基础,也意味着中国在算力基础软件层面正迈向体系化整合的新阶段。

算力的跃升,还须建立在绿色可持续的基石之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强调,算力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能源消耗压力,绿色转型正成为智算产业的“生命线”。

从“竞速”到“竞效”,中国算力迈向价值跃迁新征程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 所长 何宝宏

他提出,未来算力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算电协同”与“算效提升”的双轮驱动——前者通过绿电交易、虚拟电厂等机制实现“算力跟着能源跑、能源跟着算力跑”,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新模式;后者则要求从芯片架构、服务器设计到软件平台实现全链路的效率提升,从关注PUE(电能利用效率)转向关注算力输出效率。

从战略定位到技术体系,从生态整合到绿色基石,算力的角色正从幕后走向中心。从“可用”到“好用”,从“支撑”到“引领”,这是算力能力的跃迁,更是中国数字经济进入智能化时代的结构性转折。

算力,正在成为连接创新体系与产业跃迁的关键纽带,也正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注入持续的核心动能。

双榜辉映:从“竞速”到“竞效”的价值迁徙

衡量产业发展的标尺,往往最能体现其核心价值取向的变迁。本届大会同时发布了《2025 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性能 TOP100 排行榜》与《2025 国际人工智能性能 AIPerf500 排行榜》,这两份榜单各自的看点,恰如其分地勾勒出中国算力评价体系从“单一速度”到“综合效能”的深刻演进。

HPC TOP100榜单体现出“稳”与“进”的协同,彰显了传统超算基座的成熟与战略布局的深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张云泉研究员重磅发布该榜单,袁良副研究员则对榜单情况进行了详细解读。该榜单前十名保持稳定,标志着国家级超算中心的算力基石依然坚固。而稳定之下不乏进取的新意,陕西安康智算中心首次上榜即荣登第13位,并获“TOP100新星称号”,这是区域计算中心的崛起,更是“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在西部地区扎实落地的生动注脚。

从“竞速”到“竞效”,中国算力迈向价值跃迁新征程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 张云泉 

从“竞速”到“竞效”,中国算力迈向价值跃迁新征程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袁良 解读《2025 年中国高性能计算机 TOP100 排行榜发布及趋势分析》)

AIPerf500榜单则体现出“智”与“变”的并进。由清华大学翟季冬教授发布的AIPerf500则以AutoML为核心负载,采用创新的AlOps/Tops统一指标,评测系统在真实、复杂AI任务下的处理效能,填补了大规模AI算力评测的空白。

从“竞速”到“竞效”,中国算力迈向价值跃迁新征程

 清华大学教授翟季冬 发布并解读《2025国际人工智能性能AIPerf500排行榜》

从HPC TOP100的“稳固”到AIPerf500的“革新”,双榜辉映的背后,是算力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由单一的峰值性能,转向“通用科学计算算力”与“专用AI智能算力”并重、协同发展的务实路径。而最终的目标,则是最大化面向具体应用的“有效算力”。

生态筑基:自主创新与架构演进“双轮驱动”

为了实现并交付面向应用的“有效算力”,产业界正沿着两条主线全力推进。一方面,通过自主创新构筑坚实的技术基座与产业生态;另一方面,通过架构革新应对AI带来的颠覆性挑战。

全栈自主与生态共建成为产业安全与发展的基石。在能源勘探等国家关键领域,摆脱技术依赖、打造“中国芯”已成行业共识。东方物探公司主任尚民强分享的GeoEast软件国产化实践是这一趋势的典型缩影。通过与华为鲲鹏平台进行深度适配,这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探软件不仅实现了全链条自主创新,更通过联合创新AI大模型,催生了本土物探软件的全新生态。

如果说自主创新是算力的地基,那么架构革新则是算力的“形体”。如今,算力的提升已超越单纯的芯片升级(Chip up),进入了多维度扩展的时代。算力互联董事长唐德兵提出的“Chip up + Scale up + Scale out + Scale across”路径,清晰地诠释出“互联”已成为当前算力提升的关键瓶颈。

而为了应对不同AI业务场景的差异化需求,产业界正探索CPU、GPU、互联单元等的解耦与模块化重构。联想集团首席科学家肖利民进一步指出,大模型推理阶段对计算、存储、传输、调度等要素的协同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产业界的关注点正从“如何训练”向“如何高效、低成本地部署与应用”延伸,正持续驱动基础设施向更精细化、协同化的方向演进。

在算力结构的纵深演进中,超算系统本身也在迈向“内生智能”的新阶段。中科曙光副总经理刘冠川提出,AI与超算的融合已不再是简单的“单点加速”,而是推动超算系统从“被动响应任务”向“自主优化演进”的根本性转变。通过AI驱动的资源调配、智能调度与运维,未来的超算系统将具备自我感知、自我决策和自我优化的能力。这种“内生智能”将极大提升超算系统的运行效率与智能化水平,是未来超算发展的核心方向。

算力的价值,最终也将体现在对产业与生活的深度赋能。埃克塞尔智能科技董事沈陈潇介绍,AIoT 正在成为智能城市与工业互联网融合的关键支撑。其通过构建基于国产芯片与边缘算力节点的AIoT平台,将算力渗透至智慧电梯、智能楼宇、城市安防等场景,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监测与预测性维护。

赋能万象:“产学研用”价值与未来前景深度共振

在坚实的算力基础上,产学研用的深度协同正不断拓展算力的边界与价值。

宏观层面,“东数西算”工程正全面提速。陕西安康智算中心是其中的代表项目。安康机场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钟玮介绍,通过利用西部地区的绿能与区位优势,构建大规模智算集群,不仅能有效承接东部溢出需求,更成为连接东西部算力网络、填补区域算力空白的关键节点,为数字经济发展筑牢根基。

随着算力需求结构的多样化,“算力即服务”(Compute-as-a-Service)正成为产业新趋势。

北京北龙超级云计算有限责任公司CTO甄亚楠提出,算力服务正从粗放供给转向“真实需求-精准选型-成本优化”的精准匹配模式。同时,为了解决“多种场景、多种模型、多种硬件”带来的复杂部署难题,业界涌现出更多的创新解决方案;清程极智生态VP何万青介绍的“太极Turnkey”性能交付套件,以及联泰集群高级算法工程师程思凯展示的LtAI全栈智能平台,都致力于通过技术封装与平台化,屏蔽底层复杂性,实现算力的“开箱即用”与性能保证,让用户更专注于业务创新。

性能的极限,往往决定于算法与硬件的共振。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琨分享的MatrixScience路线,提出了颠覆性的思路:将传统科学计算中的不规则算子统一为矩阵计算,从而能够充分利用AI加速器的强大能力。这种算法层面的范式革新,有望打破传统HPC应用的效率瓶颈,实现AI与科学计算的深度融合与相互促进;同时,在物理层面,北京华弘数科总经理罗华强调了液冷技术的重要性,认为其是解决高密度算力散热难题、打通超算与智算深度融合路径的关键物理支撑。

在应用端,算力正重塑工业智能的范式。中国船舶独立董事宁振波认为,工业软件是“知识与算力的结晶”,其自主化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命脉。这一理念也是AI与算力的融合的共识,在北京中科蓝智联合创始人柏赟介绍的中,呈现了这一趋势的落地策略。通过构建可计算知识单元与智能体矩阵,AI开始深度参与设计、仿真、工艺等环节,成为真正的“数字工程师”。中科蓝智在船舶设计与新能源装备领域的应用验证中,设计效率提升超过40%,这标志着AI正在与工业算力体系深度融合。

从宏观战略到产业生态,从架构革新到算法突破,中国的超级算力产业正步入一个“全面跃迁”的阶段。当算力不再是“硬件之争”,而成为“智能之源”,以算力为核心驱动力的数字中国新篇章,正加速展开。

写在最后

大会期间,一系列重磅发布与颁奖环节,生动诠释了生态共建与价值释放的成果,也彰显出产业协同的凝聚力。

会间,安康高新区管委会与中国智能计算产业联盟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标志着区域发展需求与国家级产业资源的精准对接;同时,联盟携手电子标准院软件中心云计算研究室共同发布了《中国算力应用经典案例征集》,旨在持续沉淀与共享产业智慧。另外大会还揭晓了“2025中国算力领军企业奖”与“2025中国算力经典应用案例”等重要奖项,为行业树立了创新与实践的标杆。

曲终奏雅之际,中国智能计算产业联盟秘书长安静对联盟的全年工作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她指出,联盟通过深入调研、报告发布与案例征集,为行业厘清了发展困境与应用路径。展望2026年,联盟将继续秉持服务于社会、企业与个人的宗旨,搭建产业协同的桥梁,并为受经济环境影响而面临就业困境的个人创造机会,充分展现出作为产业“黏合剂”的责任与担当,以及超越商业利益的社会情怀。

从“竞速”到“竞效”,中国算力迈向价值跃迁新征程

中国智能计算产业联盟秘书长 安静 

ChinaSC 2025,无疑是一场关于中国算力体系变迁的年度重要展示。从基础设施建设、性能排行榜,到绿色算力、开放架构与服务生态,大会向产业释放出清晰信号——算力正从“可用资源”迈向“服务能力”,从“规模扩张”走向“结构升级”。

如果说过去十年,中国算力的关键词是“堆量”,那么未来十年,其关键词将是“用量”与“服务”。正如张云泉所言,中国的超算将很快越过寒冬、迎来春天,再次勃发。这一信念源于技术的积累,更来自算力产业从“提供算力”走向“驱动创新”的集体共识。当算力真正走进千行百业,融入产业价值链,才能释放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真正能量。

未来已来——算力不只是技术基础设施,更是数字经济转型的关键支撑,是新质生产力的底座。中国算力产业正迈入一个由“量”到“质”、由“可用”到“可用好”的新阶段,值此数字中国新的起点,ChinaSC 2025作为行业的信息枢纽,正不断助力行业应用落地和创新实践提供核心支撑。

来源:至顶网计算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25

11/11

20:41

分享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