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模型能力已经逼近甚至超越特定场景下的人类水平时,人与AI沟通的“交互带宽”就成为了制约AI释放潜能的核心瓶颈。
如今,尽管提示词(Prompting)仍是大模型交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其局限性已逐渐显现。研究与实践正从依赖单一技巧性操作,转向对语境建模、信息组织与交互结构的系统性探索。而这,便是“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兴起的原因。
在“PEC 2025 AI创新者大会暨第二届提示工程峰会”的“从提示工程到上下文工程 AI落地范式升级”分论坛上,多位一线实践者与意见领袖,就如何构建高效上下文、激活企业级Agent、赋能个体创造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度剖析。
范式迁徙:告别“对讲机” 重构人机协同新“链路”
当前,AI应用的挑战在于如何从零散的、一次性的对话,升级为具备记忆、理解和持续演进能力的系统化协同。43咨询CEO小七姐表示,当下我们正深陷于“带宽悖论”——模型智能正以指数级增长,而人机交互方式却仍停留在低效的“对讲机”模式。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推动交互范式从“提示工程”跃迁至“上下文工程”。
她强调,“上下文工程”的核心在于为AI构建一套共享的、动态的记忆系统,使其真正理解个体的经验、思维模式与知识体系,从而演化为“数字孪生”或“第二大脑”。
在方法论上,她将这一系统划为五个层次。其一是基础层:通过人格对齐,让模型理解“我是谁”;其二是交互层:固化高频场景,形成可复用的智能工具集;其三是知识库层:通过结构化存储与检索,支撑长期记忆与知识更新;其四是生成与创造层:实现深度的人机共创;其五复用层:将共创成果反哺至知识库,形成记忆闭环。
小七姐进一步分享了自身实践。她提出,可将积累的提示词经验构建成RAG知识库,并结合更高阶的System Prompt,打造出能够依据简单意图自动生成复杂“元提示(Meta Prompt)”的智能体。这一探索可验证系统化上下文在提升AI协同深度与效率上的巨大潜力。
LangGPT联合创始人甲木指出,企业级AI应用与个人用户使用存在根本差异。前者必须满足生产环境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更接近工业流水线式的严苛要求。
他强调,企业级“上下文”工程并非零散的提示,而是动态、结构化的工程体系。其既包含由指令和示例组成的“指令上下文”,用于规范模型行为;也依托RAG等技术引入领域知识,构成“知识上下文”;同时还需结合工具调用与环境反馈,形成可闭环的“操作上下文”。三者协同,才能支撑起企业级应用的稳健运行。
甲木指出,一个生产级的Prompt或Agent并非一次性产物,而是要经历完整且严谨的工程链路。从MVP阶段的可行性验证,到大规模批量化评测;再基于评测结果进行智能优化,最终进入投产,并在运行中持续监控与迭代。
在架构层面,他提出了Agent的五层理论:最底层是模型,其上依次是提示词与工作流,再向上是单智能体,最终扩展至多智能体协同。复杂度随着层次的递进逐步增加。这一理论可为企业在规划、落地Agent应用时,提供系统化的路线与实践方法论。
扣子智能体大赛冠军张凯寓揭示了从“提示”到“上下文”的认知飞跃。他表示,如果把大模型比作一座深邃的千年古湖,那么“提示词”就像投入湖中的一颗石子,它的大小、角度与力度决定了涟漪的初始形态。而“上下文”则像整个湖泊的生态:水中的游鱼、湖底的水草、周围环境的温湿度,甚至月相变化带来的潮汐暗流。真正的涟漪,并非单一石子所致,而是由整个生态系统共同塑造。
在此基础上,张凯寓指出,随着模型能力的增强,我们正进入一个“元提示”的新阶段——由AI来撰写并优化指导AI的提示词。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角色正在转变:不再只是单纯的指令发出者,而是风格、品味与深层意图的定义者。
他认为,在AI时代,人类最不可替代的核心“元能力”在于两方面。其一是定义问题空间的能力,即提出一个好问题;其二是创造评价体系的能力,即在无数AI生成的可能性中,作出符合人类价值观与目标的最终判断。
个体创造:Web Coding与社区生态,赋能价值实现
新范式的崛起,在于打破技术壁垒,更在于创造的“权柄”交给更广泛的个体与群体。
AI知名博主向阳乔木表示,“Vibe Coding”正在深刻颠覆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他强调,这一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新范式,核心方式是通过自然语言对话来完成编程。其最大价值在于极大地降低了编程门槛,使产品经理、设计师,乃至任何拥有创意的普通人,都能将想法快速转化为可用的软件工具。
向阳乔木分享了自己的实践案例。他通过与AI对话,不仅为公众号后台增加了快捷功能,还对飞书进行了改造,使其具备AI润色能力;同时,他还制作了个性化番茄钟,并进一步构建了一套代码量接近20万行的复杂编辑软件,用于支撑自媒体写作的全流程。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Vibe Coding的潜力。
他总结道,这一新范式的核心流程是“定义需求—AI生成—对话迭代”。其让开发者能够将精力集中在产品逻辑和用户价值上,而不是陷入繁琐的底层代码实现中。这意味着效率的提升,更是一场创造力的解放,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自己数字工具的创造者。
WayTOAGI社区发起人AJ分享了开源社区在推动AI技术民主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他表示,作为AI时代最活跃的开源社区之一,WayTOAGI通过“人传人”的知识分享模式,汇聚了大量开发者、创业者与学习者。
她强调,社区的力量在于协同与共创。这种集体智慧不仅将早期复杂的提示工程理论“大道至简”,提炼出“上下文+任务”这一高效而实用的核心模式,更在实践中逐渐演化为创新应用的孵化器。
AJ进一步指出,社区内部已经涌现出众多成功的独立开发者案例。例如,有人利用AI进行视频转绘,实现大规模营销;有人为家装等垂直行业打造定制化解决方案;还有团队孵化出AI短剧工作室。这些案例生动地说明,一个开放、协作的社区生态,能够将前沿的AI能力迅速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商业价值的生产力,从而真正赋能每一个充满热情的个体。
启师傅的AI客厅主理人启师傅,将“上下文”的边界从数字世界拓展到了物理与社会现实。他指出,人类本身就是环境的“反应器”。我们所处的物理空间、社交网络与生活节奏,共同构成了影响思考与创造的终极上下文。
他强调,“上下文工程”的最高境界,或许并不在于技术的复杂程度,而在于是否能为自己营造出一个持续激发灵感和创造力的生活环境。图形用户界面(GUI)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作为上下文的“导数”,深刻塑造了人机的交互方式。同样,人们主动构建的生活与工作“装置”。无论是搬到一个充满创造者氛围的社区,还是开发一款解决自身需求的应用,都会改变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并最终成为向AI乃至整个世界输出独特价值的源泉。
启师傅认为,在AI时代,真正不可替代的创造力,并不来自对模型的技巧性调用,而是来自人类自身丰富而独特的“五感”体验与真实生活。正是这种真实,才构成了孕育AI无法生成的作品根基。
思想演进:反思AI交互本质,探寻未来发展新路径
当AI的实践更加深入,行业对人机交互本质的思考也愈发深刻。
AGI Bar主理人&知名AI博主赛博禅心以“一部虚构的历史”为视角,解构了上下文工程的演进历程。他指出,从技术底层来看,人类与大模型的交互史,本质上是一部不断为模型“注射幻觉”、构建有效“虚假上下文”的历史。
他强调,无论是早期通过拼接对话来“欺骗”补全接口以模拟连续对话,还是后来利用聊天接口的角色扮演功能,乃至在Function Calling(函数调用)中将工具返回结果伪装成用户输入,其核心都是人为编排一个有利于任务完成的对话剧本。
赛博禅心进一步指出,Coze等平台上的可视化工作流(Workflow)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固化的、预置的Agent,其将一系列固定的虚构流程封装起来。而当前热门的Agent概念,则代表了这一模式的自动化升级——从固定流程演变为能够根据最终目标,自动编排流程、动态生成并管理虚假上下文的智能体。
他总结说,这一解构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并非在与一个全知全能的意识对话,而是在与一个强大的语言预测机器进行一场精心设计的“信息投喂”游戏。
在圆桌讨论环节,LangGPT创始人云中江树,AI知名大V & 流浪地球3 AI顾问数字生命卡兹克,AI知名博主歸藏,WayToAGI提示词共建者景淮,软积木CMO《解锁AI力量》作者史海旭,43咨询CEO小七姐围绕“提示词的变化”“上下文工程的定义”“AI人才画像”及“未来趋势”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对话嘉宾们普遍认为,提示词的演变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随着模型能力的跃升,基础提示词的撰写难度已显著降低,并呈现出两极分化趋势:面向普通用户的交互正变得“越来越模糊”,追求自然与便捷;而面向开发者的交互则“越来越精准”,强调可控性与工程化。
提示词的内涵正从单一文本指令,扩展为囊括多工具、多模型的“Agent化”协同,并向等多模态载体演进。
对于“上下文工程”的定义,对话嘉宾们一致认为,其并非概念炒作,而是技术发展的必然。其被定义为模型完成任务所必需的“世界级上下文”,是解决Agent在执行复杂任务时上下文长度局限的系统性工程方法。其本质可以被生动地理解为“给AI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包含了所有必要的背景、经历和角色设定。这一转变标志着人机交互从“问得好”的一次性技巧,升级为“喂得准”的系统性知识注入。
对话嘉宾们共同呼吁,在AI日益强大的背景下,人类的核心价值在于保持永不枯竭的好奇心,敢于提出AI无法自行构想的深刻问题,并用独特的审美与价值观,选择和创造真正向往的未来。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这项由浙江大学与阿里巴巴通义实验室联合开展的研究,通过创新的半在线强化学习方法,显著提升了AI界面助手在多步骤任务中的表现。UI-S1-7B模型在多个基准测试中创造了7B参数规模的新纪录,为GUI自动化代理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
阿里巴巴联合浙江大学开发的OmniThink框架让AI学会像人类一样慢思考写作。通过信息树和概念池的双重架构,系统能够动态检索信息、持续反思,突破了传统AI写作内容浅薄重复的局限。实验显示该方法在文章质量各维度均显著超越现有最强基线,知识密度提升明显,为长文本生成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名为AiSee的可穿戴辅助设备,利用Meta的Llama模型帮助视障人士"看见"周围世界。该设备采用耳机形态,配备摄像头作为AI伴侣处理视觉信息。通过集成大语言模型,设备从简单物体识别升级为对话助手,用户可进行追问。设备运行代理AI框架,使用量化技术将Llama模型压缩至10-30亿参数在安卓设备上高效运行,支持离线处理敏感文档,保护用户隐私。
腾讯混元3D 2.0是一个革命性的3D生成系统,能够从单张图片生成高质量的带纹理3D模型。该系统包含形状生成模块Hunyuan3D-DiT和纹理合成模块Hunyuan3D-Paint,采用创新的重要性采样和多视角一致性技术,在多项评估指标上超越现有技术,并提供用户友好的制作平台。作为开源项目,它将大大降低3D内容创作门槛,推动3D技术的普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