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产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中,总有一些相辅相成的关键力量。双方如同数字世界的“矛”与“盾”,一方锐意进取,不断开疆拓土;另一方则坚守阵地,稳固后方基石。
华为与吉大正元正是这样一对互为“矛盾”的“同路人”。
在他们的故事中,有着对共同使命的深沉认同与矢志不渝的追求,“在数智化发展的今天,吉大正元愿意携手并配合华为一路同行,”正如吉大正元董事长于逢良所言,这种追求已经深刻融入了彼此的成长脉络。
吉大正元董事长 于逢良
始于远见 埋下“上甘岭的种子”
吉大正元董事长于逢良将并肩鏖战十载的华为称作“上甘岭的战友”。
而这种“战友情”往往始于一个无法被替代的使命。事实上,吉大正元与华为的牵手,便是缘于对数字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共同认知。
2016年前后,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的浪潮势不可挡地席卷各行各业,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其价值日益凸显。然而,随之而来的安全挑战也日益严峻。
作为一家自1999年成立,且在中国数字安全领域深耕多年的领先企业,吉大正元敏锐地洞察到,数字安全绝不能是亡羊补牢式的“外挂补丁”,而必须是与生俱来的“内生基因”。
于逢良对此有着深刻的判断,他认为,没有“密码护甲”的数字社会就如同“裸奔”,没有底层安全的数智化就是“沙上筑塔”。正是这份战略上的清醒,让当时的吉大正元意识到,必须寻找一个强大的技术“母体”,将“密码护甲”无缝地植入数字世界的基础设施之中。
彼时的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正在全球范围内铺设着通往未来的“数字高速公路”。其中就包括数据存储在内的强大平台能力与基础设施。
正是基于这种共同追求,华为与吉大正元在时代浪潮与技术演进的锚点上不期而遇。华为“向下扎到根”的技术理念,恰恰与吉大正元“密码为盾”的核心基因高度契合。而吉大正元需要一个相辅相成的“同路人”,华为正是不二之选。“我们双方高度相似的价值观,以及超强的技术互补性,让双方走在一起。”于逢良回忆说。
于是,这份同行路上的携手契机,浑然天成。2016年,双方正式签署PKI领域的框架合作采购协议。用于逢良的话说,这次合作为后来十年的并肩作战,埋下了“创新的种子” 。
携手伊始,双方的角色定位就异常清晰。于逢良用一句精辟的话概括说:“正元做‘安全’,华为做‘自主创新’”。这道出了这对“矛盾组合”的核心价值观。
“自主创新”一词,意指华为凭借其自有的强大平台能力与全球化的技术视野,解决了各行各业在构建先进数字基础设施方面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安全” 一词,则代表吉大正元依托在密码安全、身份信任及电子认证领域逾二十载的深厚积淀,为先进基础设施的可靠性与创新性提供了根本性保障。
这种“矛”与“盾”的互补性,从合作的第一天起,就清晰地体现在战术执行层面。
华为造“高速公路”,吉大正元筑“安全堡垒”。当华为的云计算、数据存储、网络通信等产品和解决方案向政务、金融、能源、电信等众多关键行业铺开时,吉大正元的密码及数字安全便如影随形,以内嵌的方式为其提供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一系列核心安全能力。
淬炼信任 在实战中锻造“价值共生”
华为与吉大正元紧密合作关系并非一蹴而就,双方的信任,是在一次次并肩作战的硝烟中淬炼而成的。
从2017年开始,双方将兼具先进性与安全性的“中国范式”带向全球。目前已经携手走过了二十多个国家,为这些国家的包括海关、人口管理局在内的关键领域承担了大量的基建工作,其技术产品更通过了欧盟最高标准的安全认证。
合作期间,对于逢良而言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大型政务数据安全项目中的紧密协作。面对客户复杂且严苛的安全需求,双方团队实现了“背靠背”作战。日以继夜的技术攻关,方案的反复推演,现场的协同调试,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彼此的专业与默契。最终,项目不仅成功交付,更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通过一次次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成功交付重大项目,双方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华为对这份信任给予了高度认可,先后授予吉大正元“生态最佳实践奖”、“产品合作创新奖”以及企业级的“优秀开发者奖”。在2024年的华为开发者大赛上,双方的合作成果荣获二等奖,吉大正元也正式成为了华为的“巅峰同路人”。
如于逢良所说,这正是双方“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野战军情谊”。
如果说初期的合作是基于产品层面的互补,十年间,双方的价值升维则经历了“三级跳”,其核心是从被动的安全防御,向主动的价值创造进行的升维。
第一跳在于让安全成为“内生基因”。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核心目标,就是彻底改变安全长期以来作为“外挂插件”的尴尬地位。通过技术上的深度融合,华为助力吉大正元将核心的密码能力,像DNA一样植入到华为产品的底层架构中,使其成为与生俱来的“内生基因”。
这一“进化”在2024年达到了一个顶峰。当年6月,吉大正元与华为数据存储产品线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这次签约被吉大正元内部视为一场“数字安全革命”。其标志性成果,便是联合推出的“元密一体机”等系列深度融合的产品。
这次突破,是技术上的一次“价值共生”。其标志着双方的合作已经深入到最核心的技术底座,安全与基础设施从此实现了血肉相连般的深度一体化,从根本上解决了安全与性能的平衡难题。
第二跳是构建“攻防一体”的协同作战体系。随着信任的加深与技术融合的成熟,双方的合作开始从“点”上的产品协同,跃迁至“面”上的体系化解决方案共建。“作为同路人,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华为的变化,”于逢良补充道:“华为经历了两大转变。一是从产品提供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变;二是从专注基础硬件和软件向全栈式解决方案发展。在这种转变下,推动双方的合作真正实现了‘1+1大于2’的效果。”
而在这个宏大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华为利用其在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深厚技术优势,为吉大正元“元安全”体系的落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底座和平台支持。这种协同,使得双方的关系从最初“矛与盾”的简单组合,正式升级为具备主动安全保障、深度防护、应急处置、溯源加固的全流程闭环能力。
第三跳在于以“AI+密码+芯片”赋能新质生产力。当前,双方的合作已经迈入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全新阶段。吉大正元明确了以“AI+密码+芯片”为核心的根技术底座 ,其战略目标也随之升级。
于逢良解释道:“数字经济的核心是数据,其有算力、存力、安全、法律四个维度。”基于此,吉大正元旨在将安全从传统的“成本中心”转变为面向未来的“数据价值孵化器”,以更好地支撑数字经济发展。
奔赴新征程 “四重跃迁”打赢未来“解放战争”
对于现在的他们而言,双方的目标已经不再仅仅是“0隐患”,而是要通过“安全赋能”,让数据用得更放心、流动得更顺畅、创造的价值更大。在于逢良看来,“信息化从数据上看是个‘堰塞湖’,而数智化则是‘太平洋’,必须要流通。” 这种流通,正是双方合作要促进的“繁荣”。
而在这一过程中,华为对吉大正元有着全方位、立体化的生态体系赋能。这种赋能体现在“研产供销服”多个方面。
在研发上,双方在后量子密码等前沿领域展现出英雄所见略同的创新默契,将理论研究迅速推向产业实践;在生产与供应上,华为强大的能力促成了“元密一体机”等硬件产品的快速转化与规模化交付;在市场开拓上,双方采用“双轮驱动”模式,不仅在国内市场深耕,更凭借华为的全球网络将先进的安全解决方案成功推广至海外。此外,双方还在服务层面共同守护重大时刻,提升端到端解决方案的交付能力和责任担当。
在双方擘划的未来蓝图中,华为和吉大正元将开启跨越业务、技术、市场和产业结构的跃迁。
于逢良坦言说:“未来我们双方将以“根技术”为引擎,进行四大战略跃迁。其一,是业务形态从安全硬件商向数字科技服务商的转型跨越;其二,是技术边疆从守护者向后量子规则制定者的演化跨越;其三,是市场疆域向全球数字安全发起冲锋跨越;其四,是产业角色从生态参与者向安全底座定义者的跃进跨越。”
“‘跃迁’之下,我们将与华为一起,在关键领域实现‘四重突破’。”于逢良直言道。
具体而言,第一重是技术突破,双方将共同布局下一代安全赛道,在巩固“AI+密码+芯片”三位一体的技术优势基础上,向“抗量子密码”这一前沿领域发起“冲击”。更在技术升级的同时,满足当前需求到保障未来安全的战略性跨越,共同开创全新的技术格局。
第二重是从本土深耕走向全球服务的突破。吉大正元将依托华为的全球化平台,将其在核心行业长期积累的深厚实践经验推向全球,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从服务国内核心市场到开拓全球数字蓝海的战略拓展,让源自中国的解决方案成为全球客户的重要选项。
第三重是产业生态突破。吉大正元将持续推动协作范式的重塑。通过与华为的紧密协作,助力加速打破传统安全产业中合作分散、协同较弱的模式,构建能力互融、标准统一的“平台型产业生态”。在此过程中,吉大正元也将从产业链的参与者,向以安全为核心的生态组织者和赋能者转型,与华为等伙伴共同定义产业新结构。
第四重是实现愿景突破,共建全球数字信任的基石。 吉大正元与华为的共同愿景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致力于为全球数字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双方希望将经过中国市场充分验证的安全经验与标准,升华为构建未来全球数字信任体系的“通用安全基础”,助力全球数字社会建立稳定、可靠的“安全底座”。
如今,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在新的跃迁的临界点上,双方正合力进行系统性的推进。而故事的下一章,无疑将更加波澜壮阔......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芯片制造商Ambiq Micro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首日交易中股价飙升超60%。该公司通过IPO融资9600万美元,售出400万股,每股24美元。总部位于奥斯汀的Ambiq专注于可穿戴设备和电视遥控器等电池供电设备的处理器。其旗舰芯片Apollo510集成CPU和GPU,可运行AI模型并具备网络安全功能。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提出TPDiff(时间金字塔视频扩散模型),通过在扩散过程中逐步增加帧率的创新策略,实现了AI视频生成50%的训练成本削减和1.5倍推理效率提升。该方法基于视频帧间冗余和扩散过程熵减特性,设计了阶段性扩散训练框架,在保持视频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计算复杂度,为AI视频生成的实用化提供了重要技术突破。
Lightbits声称在使用超微服务器硬件的基准测试中,为容器化事务处理展示了最快的共享块存储性能。测试配置采用AMD EPYC 9575F处理器和8块三星NVMe SSD,实现了360万4K随机读IOPS、160万4K随机写IOPS等优异成绩。双方发布的Kubernetes参考架构结合了Lightbits的NVMe/TCP存储技术,为金融交易、实时分析、AI训练等高性能应用提供解决方案。
KAIST研究团队开发出"思维草图"方法,让大型语言模型像人类专家一样进行简洁高效的推理。该方法通过三种认知启发的推理方式和智能路由系统,在15个数据集上实现平均73%的输出减少,同时保持甚至提升推理准确性,为AI应用的效率优化提供了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