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浮华的表象与潜在的危机
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一系列国产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代码生成、文案创作、甚至特定领域的知识问答中,的确表现出了惊艳的能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生产力即将极大解放的繁荣景象。
一时间,“弯道超车”、“比肩世界”的呼声不绝于耳,资本与舆论的热情似乎要将这股浪潮推向新的高峰。然而在这片浮华的表象之下,一股潜流正在悄然侵蚀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预期。当我们冷静下来,深入审视这些大模型生成的“知识”时,一种深刻的不安感油然而生。
大量由AI生成的、看似专业严谨、实则充满逻辑谬误与事实错误的内容,正通过各种渠道泛滥于互联网,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表面高质实则低质”的信息污染。这不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幻觉”问题,它更深刻地指向了一种发展范式上的系统性偏差——一种急于求成、重表轻里的“浮躁病”。
二、 DeepSeek的胡说八道:“专业”外衣下的“知识空洞”
不可否认,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产大模型在许多场景下展现了作为强大生产力工具的巨大潜力。你几乎可以瞬间让它为你生成一段复杂的Python代码,或者让它在几秒钟内,撰写出一份看似详尽的行业动态分析报告;它甚至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任何一种你指定的写作风格,从鲁迅的冷峻深邃到村上春树的清淡疏离。
这种效率的提升无疑是革命性的,它极大地降低了信息获取和内容创作的门槛,让许多过去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在分钟级别得以实现。这种能力的来源,本质上是基于对海量互联网数据的深度学习,通过统计规律的挖掘,模型学会了如何将词语和句子以一种“最可能”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从而“看起来像”一个领域专家。它掌握的是“术”,即语言的模式和风格,却未真正理解“道”,即知识的内核与逻辑。
2.DeepSeek正成为“低质数字垃圾”的制造者
这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本质缺陷,在处理需要深层逻辑、精确术语运用和稳定知识体系的复杂任务时,便暴露无遗了。DeepSeek的“专业化表达”外衣极其脆弱,它会“创造性地”滥用专业术语,将不同学科、不同语境下的概念进行生硬的、错误的拼接,构建出一种看似高深、实则荒谬的“伪知识”。
在被它的“不明觉厉”震惊后,如果你再仔细推敲,你会发现它所做的不过是将一堆高频出现的专业词汇进行华丽的堆砌,如同一个记住了满黑板公式、却不懂任何一个公式背后物理意义的中学生。这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正在大规模地制造一种前所未有的“数字垃圾”。
这种垃圾的危害性远超传统的低质信息。它具备“高质量”的外观——流畅的语言、专业的术语、严谨的格式——使其极具迷惑性。普通用户难以甄别,甚至一些非该领域的专业人士也可能被误导。这不仅极大地增加了社会的信息甄别成本,更在深层次上污染了我们的知识生态。当互联网充斥着这种似是而非的“知识”时,真正严谨、准确的信息反而被淹没,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现在污染的是互联网上的信息,但最终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知识体系被侵蚀和降级。
三、“狂禅”式训练:国产大模型失范的根源
1.解构“狂禅”式训练范式
DeepSeek现象并非个例,它折射出当前国内大模型发展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值得警惕的训练范式。我们不妨将其比喻为一种“狂禅”式的训练方式。这里的“狂禅”,并非指代严谨的佛教宗派,而是借喻一种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哲学——它不重经教,不立文字,企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种“狂禅式”设计反映在模型训练上,就是一种忽视知识体系的精耕细作、忽视逻辑链条的严密构建,企图仅仅通过“暴力堆料”(海量数据+巨大参数)和“黑箱炼丹”(依赖调参和运气),直接“涌现”出通用人工智能的幻觉。它重“果”不重“因”,重“顿悟”不重“渐修”。
这种范式有三个显著特征:其一,对训练数据的质量容忍度过高,缺乏精细化的清洗、筛选和标注环节,将混杂着大量偏见、谬误和垃圾信息的互联网数据“一锅乱炖”。其二,在模型结构和算法设计上,缺乏对知识内化、逻辑推理的创新性思考,更多的是对国外开源模型的快速跟进和微调,追求“形似”而非“神似”。其三,评价体系严重失衡,过度倾向于在各种公开评测榜单上“刷分”,而忽视了模型在真实、复杂场景下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这种“跑分文化”导致研发资源被引导至如何“应试”,而非如何解决根本问题。
2.与顶尖模型的真实差距
正是在这种“狂禅”式训练范式的支配下,尽管国产大模型在参数规模和某些特定任务的跑分上看似与世界顶尖模型(如OpenAI的GPT系列大模型、Anthropic的Claude系列大模型、Google的Gemini系列大模型)的差距在缩小,但真实的、核心的差距却可能在拉大。这种差距,已不再是简单的算力或数据量的问题,而是体现在“知识的可靠性”和“逻辑的稳定性”这两个核心维度上。
顶尖模型在处理需要多步骤推理的复杂问题、理解模糊甚至带有歧义的用户意图、以及拒绝回答带有诱导性或不道德的提问时,表现出远超大多数国产模型的鲁棒性。它们似乎在内部构建了一个更为一致和稳固的“世界知识模型”,使其输出不仅仅是基于统计概率的文本拼接,而更像是经过一个内在逻辑框架检验后的“深思熟虑”的结果。
这种差距的背后,是训练理念的根本差异。可以推断,国外顶尖的AI实验室可能更早地意识到了“暴力计算”的局限性,并开始从纯粹的“数据驱动”向“知识与数据”双轮驱动的范式演进。它们更加注重高质量、高精度的语料库建设,投入巨大精力构建能够训练模型逻辑推理能力的数据集,并持续探索如何让模型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真正理解其背后的知识和逻辑世界。
四、 拨乱反正:赋予模型真正的“知识图谱”与“操作能力”
1.从“统计鹦鹉”到“知识思考者”的变革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模型的训练范式的变革已经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沿着“狂禅”式的道路狂奔,我们最终只会制造出更多、更大、更华丽,但本质上依旧是“学舌”的“统计鹦鹉”。它们或许能在某些场合博人眼球,但永远无法成为那个在关键时刻能够提供可靠答案、解决核心问题的AI伙伴。要实现真正的突破,国产的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展必须经历一场从“统计鹦鹉”向“知识思考者”的深刻变革。
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为模型注入一个强大、稳定、且能够自我进化的“深度知识图谱”。这个知识图谱,不应仅仅是事实性知识的简单堆砌,如图书馆的索引卡片。它必须是一个动态的、关系型的网络,包含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果、归纳、演绎)、概念的层次结构、不同领域的交叉验证,甚至是一套基础的价值判断框架。只有当模型具备了这样一个内在的“认知骨架”,它的学习和输出才能从无序的模仿,走向有序的思考。
2.构建真正操作能力的实现路径
要实现这一变革,需要从数据、算法到评估的全方位系统性工程,而非零敲碎打的优化。
(1)数据层面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我们必须倡导并投入资源建立国家级、行业级的“精品数据集”。这些数据集应经过严格的筛选、清洗和多重交叉验证,确保其准确性与权威性。要大力减少对充满噪声和偏见的公开互联网数据的直接依赖,转而引入更多结构化的知识库、高质量的专业教材、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论文、以及严谨的法律文书等。数据的质量,而非数量,应成为衡量模型基础的首要标准。
(2)算法层面
从“模仿”到“理解”。必须在模型架构和训练算法上进行更具雄心的探索。例如,可以借鉴符号主义AI的思想,将明确的逻辑规则与神经网络的连接主义模式相结合,形成一种混合智能架构。
此外需要大力发展和创新如“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检索增强生成”(RAG)等技术,并将其从简单的“提示工程”技巧,内化为模型的核心能力。目标是让模型的每一步推理、每一个结论,都有清晰、可追溯的依据,而非不可解释的“黑箱”。
(3)评估层面
从“跑分”到“实战”。必须建立一套更加注重“可靠性”、“安全性”和“可解释性”的评估体系。这意味着要引入更多、更严苛的对抗性测试,模拟真实世界中的欺骗、诱导和极端情况。要将“事实性核查”和“逻辑一致性挑战”作为评估的核心指标,而非仅仅关注生成文本的流畅度与表面相关性。评估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在排行榜上获得一个好看的名次,而是为了确保模型在投入实际应用时,能够成为一个负责任、可信赖的行动者。
五、告别浮躁,回归初心
国产的人工智能发展,正站在一个决定未来的十字路口。一条路通向浮华的泡沫,我们可以继续沉醉于参数规模的竞赛和发布会上的华丽辞藻,最终却可能在核心能力的构建上被远远甩开。另一条路,则要求我们以巨大的勇气和清醒的认知,告别对规模和速度的盲目崇拜,回归到对知识、逻辑和智慧的本质追求。
大基本型真正的强大,从来不在于能说出多少“不明觉厉”的漂亮话,而在于面对复杂、真实的世界时,能提供多么可靠、多么富有洞见的答案。国产大模型的未来,乃至整个国家在未来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或许就系于这场从“浮躁”到“厚重”,从“狂禅”到“格物”的深刻变革。
这需要产业界、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共同努力,以长远的战略耐心,代替短期的市场喧嚣,为国产大模型的未来打下坚实可靠的知识基石。最近关于DeepSeek跳票的信息不绝于耳,也许DeepSeek的“炼丹师”正在做极大的纠偏,也许DeepSeek的下一个版本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惊喜。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Xbench是知名投资机构红杉中国推出一款全新的AI基准测试工具,旨在真实地反映AI的客观能力,其在评估和推动AI系统提升能力上限与技术边界的同时,会重点量化AI系统在真实场景的效用价值,并采用长青评估的机制,去捕捉AI产品的关键突破。
这项研究首次将在线强化学习成功应用于流匹配模型,通过巧妙的ODE到SDE转换和去噪减少策略,显著提升了AI图像生成的精确度和可控性。在复合场景生成、文字渲染等任务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AI生成领域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
Atlassian总裁Anu Bharadwaj在Transform 2025大会上分享了公司AI智能体规模化的实践经验。她强调,成功部署AI智能体需要营造实验文化,而非仅依靠自上而下的指令。Atlassian通过Rovo Studio平台为各团队提供了构建定制化智能体的环境,创造心理安全的工作氛围,鼓励员工大胆尝试和迭代。公司客户通过该平台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建筑行业客户将路线图创建时间缩短75%。
这篇由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多所知名高校发表的综述论文,系统梳理了统一多模态理解与生成模型的最新发展。研究将现有模型分为扩散、自回归和混合三大类型,详细分析了不同图像编码策略的特点,整理了相关数据集和评估基准,并深入探讨了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