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特威年终答卷令人惊喜。2023年的增收不增利,成为过去。再往前,因行业骤冷而引起的高库存问题,迅速得到解决。芯片公司的竞争力不仅有顺势而为的能力,更有行情紧缩时的定力。
2024年年底,思特威还公布了一个数据——单月CIS出货量首次破一亿。也是一个实力展示的喜报。分析思特威成长的各个节点,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典型,即国产芯片公司挑战国际垄断巨头的典型。本文将全面剖析思特威的发展,以探索国产CIS破局的模式。
一、时机——时间、市场与布局
思特威董事长徐辰博士回国创业的时间点是2011年。
那年在CIS圈最大的新闻,索尼取得苹果iPhone 4S 800万像素主摄像头订单,获胜的理由很简单——技术领先。在Micron等国际厂商都工作过的徐辰,对CIS商业竞争态势和底层逻辑,非常清楚。
技术不断迭代,追新追优的影像时代将CCD技术迅速淘汰,把CIS奉为明珠。市场的爆炸式增长,让先吃CIS螃蟹的,和闻香而来的厮杀在一起,整个市场竞争白热化。2011年往前的十年里,并购迭起,如Micron收购Photobit,国家半导体也把图像芯片部门出售给了柯达,赛普拉斯收购了SMaL Camera。
徐辰踩在了CIS“春秋战国”期,同时坐上了国家为推动科技创新而吸引海外高科技人才的高速列车。
“我的梦想是可以用上自己设计的芯片的相机,拍摄好的照片。”这位对摄影极具爱好的技术大拿,清华读书时期,就拿着人生第一台海鸥牌黑白照相机,到处记录生活。也不经意间,给自己奋斗方向,按下了快门。
IC Insights在2019年的一张图(如下图)告诉我们,徐辰创业所踩的时机,正是CIS高速增长的前夜。
图:CIS市场增长趋势图(数据来自IC Insights)
诚然,与在智能手机市场春风得意的索尼们竞争,属实不易。徐辰的另一个时机,进场领域的时机,更巧妙。2014年,思特威凭借第一颗量产化芯片产品SC1035,成功迈进安防应用领域。这是一个当时仅次于智能手机的良性增长的市场。同时,那段时期的安防行业还处于30万—50万像素的模拟高清规模应用阶段,思特威的SC1035一问世就成了行业网红。
截至2024年上半年,思特威在安防领域的市场份额已超过50%,连年稳居全球出货量榜首。如同一个单科学霸,一年刷一次分。
2019年,思特威又抓到了另一个时机——车芯缺货。一个引起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集体思考的“缺货期”,造车的和造芯的,在那一刻都形成了一种默契,一头钻进汽车芯片领域的研发。戴了多年安防CIS皇冠的思特威,也抓住了这一次机会。
二、再布局——延伸和创新
车芯缺货的时机,思特威顺势推出了车载CIS芯片,并成立了车用芯片部门。一年后的2020年,思特威已经在国内重要的汽车电子技术论坛秀了肌肉。
“我们的AT系列产品是专门为车载摄像头打造的车规级CMOS图像传感器,可满足前后装细分市场的所有需求点。”思特威发言人提到的“所有需求点”涵盖环视及前/后视应用、变道辅助、停车辅助、车道偏离警告、舱内监测系统(OMS)、驾驶员监测系统(DMS)、信息娱乐手势控制和反光镜替代。
思特威的车规产品线,有一项黑科技——基于QCell™的LED闪烁抑制技术(LFS)。官方的解释为,该LFS技术能够有效识别LED交通信号灯,在解决因LED闪烁带来安全隐患的同时,采用局部多重曝光增加了动态范围,实现清晰无运动拖尾的高品质影像,增加车载场景的适用性进一步提升行车安全。
当然,车规芯片门槛不止于此,因为汽车上路关乎生命安全,芯片公司必须从体系、功能安全和可靠性进行全方位的车规级认证。在2024年1月,思特威获得 ISO 26262 ASIL B功能安全产品认证证书后,便集卡完整。此外还有AEC-Q100可靠性认证、IATF 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ISO 26262功能安全流程认证及产品认证。
车芯方面,思特威于2024年8月正式推出全资子公司品牌——飞凌微电子(Flyingchip),一同亮相的还有飞凌微M1车载视觉处理芯片系列,在图像处理性能、低功耗、小封装尺寸、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几大核心技术层面,全面发力。此处略提一个参数——M1 车载高性能ISP芯片的动态范围可达144dB。
与此同时,就在2025年2月,思特威发布了5MP车规级图像传感器——SC530AT,在乘员监控系统(OMS)应用发挥清晰、精准、可靠的监测作用。快速开启了新的一年的产品方案研发节奏。
思特威的另一大拓展——智能手机。这是一个不厮杀一次,都不知道CIS有汹涌的细分市场。
思特威杀向手机市场是2020年,那年10月推出了全系列手机应用图像传感器产品—— Cellphone Sensor (CS) Series产品,包括SC200CS,SC500CS,SC800CS,SC1300CS/SC1301CS等型号。2020年,全球共生产了70.8亿个CIS,索尼就占据了40%营收市场份额,三星又拿下了22%份额(数据来自Yole)。思特威的手机市场布局,是向绝对垄断的市场进行进军。同时对于安防CIS巨头来说,发力智能手机市场是必然要做的战略,庞大的市场容量,几乎是安防的9倍。
图:2019年和2020年不同应用领域的CIS营收情况和年同比增长情况(来自Yole Développement报告)
手机市场讲究快准狠,慢一代,就望其项背,慢一年,项背都望不到了。这也练就了思特威“半年一小迭代,一年一大升级”的研发节奏。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2年3月,思特威拿出了首颗50MP旗舰级手机主摄CIS产品SC550XS,这一步直接杀到了高端手机CIS市场。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CTO莫要武当时用“里程碑式产品”形容了这颗芯片。具体而言,这是一款基于22nm HKMG Stack工艺制程打造的产品,搭载思特威SmartClarity-2成像技术,以及SFCPixel与PixGain HDR专利技术,拥有出色的成像性能。此外通过AllPix ADAF技术加持可实现100%全像素对焦。
当年11月,思特威又推出了采用先进堆栈式背照工艺(Stacked BSI)的0.7μm像素尺寸5200万CMOS图像传感器SC520XS。2024年又推出了几大值得关注的典型产品,如公司首颗5000万像素1/1.28英寸图像传感器新品——SC580XS,是SC550XS的升级迭代。50MP分辨率0.7μm像素尺寸手机图像传感器SC5000CS,集高动态范围、超低噪声、PDAF相位检测对焦、低功耗等优势。2020到2024年,思特威拿出了17颗针对智能手机领域的CIS芯片。
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初,思特威接连推出了全流程国产5000万像素手机应用CMOS图像传感器新品——SC585与SC555XS。瞄准的也是旗舰机型,基于先进的Stacked BSI工艺打造,实现了设计与制造的全链路国产。
官方资料显示,SC555XS具备50MP超高分辨率与1.0μm大像素尺寸,搭载思特威专利PixGain HDR®、SFCPixel®与AllPix ADAF®技术,支持100%全像素对焦与多种HDR模式,拥有高动态范围、高感度、低噪声、低功耗等多项性能优势,能够为高端智能手机主摄带来清晰细腻、色彩真实、明暗有度的旗舰级质感影像体验。
图源:思特威官网
三、护城河——专利和技术
国产芯片公司们的处境大抵类似,拼到最后就是几大护城河。首先就是创始人。徐辰在技术层面具有很强的底子,从清华本科接触半导体技术,到香港科技大学以CMOS作为研究方向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入职了全球第一家推出商业CIS芯片的企业,从事CIS开发中最重要的部件——Pixel部件的研发工作,其间开发并申请了近30个专利。此后,徐辰在国际大厂积累了丰富的研发实战和管理经验。
同时,创始人作为整个团队的旗帜,需要对市场有超高的敏锐度和对趋势的判断力,,策略出现偏差,技术再强也是空余恨。
徐辰创立之初充分调研市场,做出两种决策,第一是技术层面,预测了CIS取代CCD的行业潮流,更预测了BSI(背照式技术)取代FSI(前照式技术)的技术趋势。其次,就是应用市场。刚创业时的徐辰表示:“纯粹的技术创新方向十分多样,但是只有能够有机结合用户实际应用的创新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初期切入安防,再到后面的汽车和智能手机市场,都踩在了市场需求的时代点上。
另一个护城河就是资本青睐,2022年5月20日思特威正式登入科创板,现在回头看,科创板上市的窗口期就在那两年,多数企业的错失,成为思特威的一大基本盘。在上市前,思特威得到了公司获国家集成电路基金、哈勃创新等产投公司投资,在招股说明书中,公司上游合作伙伴包括三星、海力士等,下游客户包括小米、海康也对其进行了战略性投资。
此外,思特威还有一大护城河——技术积累。有一份半年前的数据,即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公司累计获得境外专利授权 98 项,获得境内发明专利授权 110 项、境内实用新型专利 234 项。值得一提的是思特威独有的 SFCPixel® 技术,这项技术通过将SF(Source Follower)放置到更接近PD(PhotoDiode)的位置, 在同等电子下获得更高的电压, 从而实现更高的灵敏度以及更出色的夜视成像效果。这一技术被应用在安防、手机等应用的CMOS图像传感器中,特别是应用在手机主摄中,有效地提高了夜视拍照的清晰度。除了上文中提及的产品技术革新,在AI机器视觉,思特威为全球首家结合BSI与全局快门技术的厂商。BSI-GS全称是背照式全局快门,目前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实现将此工艺大规模量产用于消费领域的厂商。也因为AI技术的加持,AI眼镜、AIPC、人形机器人这些当下风口的技术产物,将会成为思特威未来发力点。
回顾来看,思特威出手即高手,安防领域、智能手机、汽车三大高市场容量站稳脚跟。再到布局未来的AI。战略的预测,需要对市场和技术的全局把握。在前几年,思特威一度因库存问题,稍显疲惫时,2024年又通过市场调整,扭亏为盈。在瞬息万变的几大市场,非常考验公司的定力和决策力。随着技术深入,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公司积累的底蕴将成为分食更大市场蛋糕的底气,也是在下一个市场决出高下的筹码。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混合智能来超越传统的多元化、公平性和包容性(DEI)议程。作者指出,当前的DEI计划可能加剧分歧,而混合智能则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强调人类共同的基本维度。文章提出了一个2x4模型,包括4个个人维度和4个集体维度,以此来理解人类经验的普遍性。通过将人工智能与这种自然智能模型相结合,组织可以创造更包容、更有效的工作环境。}
这篇文章介绍了AI芯片初创公司EnCharge的创新技术,该公司声称其模拟人工智能加速器在功耗上仅需传统桌面GPU的一小部分,却能提供相当的计算性能。EnCharge的推理芯片在8位精度下能以1瓦特的功耗提供150 TOPS的AI计算能力。该技术经过多年的研发,旨在通过在内存中进行计算来提高效率,并支持多种AI工作负载。
微软发布了 Majorana 1 量子芯片,这是一个重大突破。该芯片采用拓扑量子比特技术,具有更低的错误率,有望解决量子计算的可扩展性问题。这项技术是微软近 20 年研究的成果,标志着量子硬件取得重要进展,为构建大规模量子计算机铺平了道路。
xAI公司推出的Grok 3模型在各项关键基准测试中表现出色,匹敌或超越了目前最先进的AI模型。尽管训练尚未完成,Grok 3已展现出强大实力。本文探讨了Grok 3可能对AI行业产生的影响,包括加速模型发布周期、验证大规模计算投资的价值,以及推动开源文化的发展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