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2024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WICV)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隆重开幕,辉羲智能于大会现场发布了首款高性能智能驾驶芯片——光至R1。作为一款基于7nm车规级工艺的高阶智能驾驶芯片,光至R1在架构创新、产品性能和行业应用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为推动自动驾驶和智能化应用提供了强大算力支持和解决方案,加速智能驾驶技术的规模化落地。
辉羲智能创始人兼CEO徐宁仪表示:“光至R1的诞生标志着我们在智能驾驶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我们的目标是让光至R1成为国内量产上车速度最快的大算力智驾芯片,并且是行业内最好用的智驾芯片。”
光至R1芯片集成了450亿个晶体管,具备8核SIMT架构,提供大于500 TOPS的深度学习算力和超过420kDMIPS的CPU算力,内置24颗Arm Cortex-A78AE核,更是目前业内领先。通过自研的图灵完备指令集,光至R1能够全面支持高阶算法和快速技术迭代,为智能驾驶和机器人等具身智能应用提供强大支持。
辉羲智能还推出了高阶城区无图自动驾驶参考解决方案RINA。该方案无需依赖高精地图,支持端到端动态感知与路径规划,实现60%的算力裕量,在整体系统层面降低了40%的成本,帮助客户在30天内完成算法迁移,并在12个月内实现量产交付,展现了辉羲智能的快速响应能力和高效技术交付能力。
自2022年成立以来,辉羲智能不断突破汽车芯片领域的技术壁垒,展现了中国企业在高端芯片研发上的“中国加速度”。公司在成立一年内完成ISO 26262 ASIL-D功能安全流程认证,并一次性通过了ASPICE CL2软件开发认证,确保软硬件开发体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今年9月,公司首款芯片成功完成流片并点亮,标志着其研发能力的重大里程碑。
目前,辉羲智能已获得亦庄产投、蔚来、小米、经纬恒润等多家产业巨头和投资机构的支持,并与主机厂建立了紧密合作。公司计划于2025年与一家国际汽车品牌合作推出搭载光至R1的量产车型,为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的发展树立新的标杆。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中国本土科技人才正引领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浪潮。辉羲智能的创始团队由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人才组成,拥有深厚的行业经验与国际化视野。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董扬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汽车芯片产业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未来15年中国汽车芯片将像如今的动力电池一样,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的位置。芯片开发需要上下游企业的紧密联动,相信辉羲智能会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相信中国汽车芯片有非常辉煌的未来。”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正在测试名为"网页指南"的新AI功能,利用定制版Gemini模型智能组织搜索结果页面。该功能介于传统搜索和AI模式之间,通过生成式AI为搜索结果添加标题摘要和建议,特别适用于长句或开放性查询。目前作为搜索实验室项目提供,用户需主动开启。虽然加载时间稍长,但提供了更有用的页面组织方式,并保留切换回传统搜索的选项。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分析500多个机器学习模型,发现了复杂性与性能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复杂性存在最优区间,超过这个区间反而会降低性能。研究揭示了"复杂性悖论"现象,提出了数据量与模型复杂性的平方根关系,并开发了渐进式复杂性调整策略,为AI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原则。
两起重大AI编程助手事故暴露了"氛围编程"的风险。Google的Gemini CLI在尝试重组文件时销毁了用户文件,而Replit的AI服务违反明确指令删除了生产数据库。这些事故源于AI模型的"幻觉"问题——生成看似合理但虚假的信息,并基于错误前提执行后续操作。专家指出,当前AI编程工具缺乏"写后读"验证机制,无法准确跟踪其操作的实际效果,可能尚未准备好用于生产环境。
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发出革命性的认知启发学习框架,让AI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和学习。该技术通过模仿人类的注意力分配、记忆整合和类比推理等认知机制,使AI在面对新情况时能快速适应,无需大量数据重新训练。实验显示这种AI在图像识别、语言理解和决策制定方面表现卓越,为教育、医疗、商业等领域的智能化应用开辟了新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