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前路无知己”,在汽车产业革新的路途上,他们已携手前行
当你计划购买下一辆汽车时,你最看重车的哪些特性呢?动力、内饰、空间……
我希望车辆的座舱布局不再是固定的4座、5座、6座、7座,我希望它是一个自由空间,满足不同场景需求的第三空间,比如我喜欢钓鱼,车可以极度适配钓鱼这个场景。——李凡,延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在北京开车,每天会花大量的时间在路上,而在堵车中,除了关注行驶安全,这段时间会很无聊,我希望下一代的车能够在堵车中帮我减少焦虑感,增加驾驶的愉悦感。——朱辉,IBM大中华区科技事业部技术销售总经理
美貌与智慧并存,车辆的外观很重要,另外在驾驶过程中,智慧的导入满足新的生活空间也是非常关键的。比如家人使用同一辆车,车辆需要满足不同的驾驶习惯和需求。——赵晓凯,IBM大中华区科技事业部可持续发展软件总经理
对于上述嘉宾的回答,你是否深有同感?
本期《对话数字中国》的话题聚焦在汽车产业,至顶科技CEO兼总编辑高飞与来自延电科技和IBM的嘉宾展开对话,深入探索汽车研发的数字化竞争力,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变革。
体验驱动的汽车产业变革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电动化与智能化带来商业模式的转变。汽车也从一个提供出行服务的交通工具,化身为一个能够给使用者带来新生活方式的载体。
IBM大中华区科技事业部技术销售总经理朱辉表示,汽车行业正在迎来一种打通新社交,提高新认知,创造新生活的感受价值变现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汽车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变成以人为核心,以人的体验为中心。
汽车不再只是简单的钢铁铝结合的冰冷机械产品,而是具有温度的新空间,汽车变成个人感受和感官体验的结合体。毕竟汽车产品的属性在多样化的需求下发生了变化,成为人的感知与体验的延伸。
“如果说手机是part of your life,汽车则是partner of your life。汽车能够提供不同的服务和感知,为使用者提供固定移动空间中的愉悦感,打造一种新的体验,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交方式。”延电科技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李凡说。
延锋的应对之道
汽车电动化已经进入下半场,智能化发展方兴未艾。智能座舱作为科技感最强的消费单元,增长空间持续打开。智能化座舱开始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的一个延伸,一个可移动的生活空间。
延锋是全球领先的智能座舱供应商,其智能座舱产品也是围绕体验打造。而为了打造极致的体验,软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软件能够感知人的诉求,提供一个舒适的驾乘环境,包括舒适的温度、愉悦的灯光、愉悦的声音。
而软件在汽车中占比提升,对于研发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求频发变更,产品需要快速迭代、快速交付。为了应对变革,延锋电子进行了充分的创新工作,涵盖了产品、流程、人才、IT建设、数据创新,通过数字智慧的注入让汽车更富灵性。
从软件定义到软硬一体,现在一个产品平台通吃的状态已经难以为继。延锋在产品方面实现软硬件解耦,打造通用性硬件平台,满足多需求、多平台、多维度的客户需求。而在这一过程中,IBM提供了很好的整个软硬件解耦开发工具。
在流程方面,过往延锋是将全球客户标准带到中国,与中国企业一起成长。如今,中国企业已经走出了一条完全和全球不一样的道路,延锋不拘泥于既定的规则和路线,而是敏捷地与中国本体客户进行合作,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人才方面,既有的汽车人才需要熟悉通信、网络、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延锋也在积极引入非传统汽车领域的人才,这样可以碰撞出更多的创新火花。
汽车快速迭代,OTA升级成为标配,持续满足用户的功能体验需求。在IT建设方面,延锋汽车的IT建设除了提供工具链和数据链,现在也在整合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满足国家和行业的合规性要求。
在数据创新方面,延锋引入消费市场的数据,洞悉客户需求。例如车主对于屏幕的功能诉求,是否支持卡拉OK、打游戏、追剧等,从而定义相关产品。
从V到W的研发创新
汽车行业变革最大的就是软件的投入。以高效研发为牵引,成为车企打赢价值战的致胜关键。
传统的汽车研发是“V模型”,从需求输入到需求分解、软件开发、软件验证,一直到产品交付,研发流程冗长,难以适应汽车生命周期正在缩短的发展趋势。
虽然“V模型”很成熟,但是现在汽车行业的变革对于开发的进度、速度、迭代的要求更高,我们需要将“V”流程缩短。延锋的做法是将把“V”变成更多小的“v”,将敏捷开发引入到整个汽车开发过程中,把“V”变成了类似于“W”形的过程,更快试错和迭代。
举例来说,客户定义了需要一块10寸车载显示屏,可能到年终发现上市的车全部是15寸以上显示屏。如果按照原先的V模型,这个还没有走到产品验证阶段,可能还在研发阶段,你就要重新规划。而采用“W”模型开发则可以先把小的硬件输入做好,最后的载体放在验证阶段进行。
李凡说,过往的研发“V”模式的终点叫Victory,而“W”模型则是Win的过程。我们需要将研发流程的创新从原先既定的东西变成更敏捷地应对客户和市场变化。简单来说,就是让你的研发工作动起来。
“快狠准”是延锋所在行业的要求,“快”就是你的研发速度,“狠”就是你的研发成本或者产品价格,“准”就是你能够有更好的产品质量和交付质量。
在研发效能提升方面,延锋引入了IBM汽车行业工程生命周期解决方案ELM(Engineering Lifecycle Management)。ELM做到了真正的端到端的一个平台、八大功能模块的全集成解决方案,交付可伸缩、可扩展的研发流程一体化管理。它由系统和软件工程管理工具构成,可提供从早期设计到最终车辆检验和认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开发管理。
IBM大中华区科技事业部可持续发展软件总经理赵晓凯表示,汽车研发的竞争核心已经从产品研发能力和效率逐步向研发质量、研发创新、研发沉淀等领域转移。ELM工程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作为IBM Rational软件研发平台的衍生和优化,已经在多个汽车头部企业得到论证。从Rational到ELM,IBM结合对汽车研发的认知,“以软件为核心,协同软硬件开发至产品交付”,构建高效,高质量,高协同的研发管理平台。
ELM与延锋研发高效研发运营体系搭建的理念不谋而合,目前延锋工程师可以在ELM系统中根据不同的产品类型,项目级别,开发标准快速融入工作场景,完成基于角色的交付,大大提高了交付速率和质量。
“在ELM的基础上,我们正在构建集成度更高的可持续优化的智能研发平台,进一步提升在降本增效、研发创新、技术积累等领域的水平。”李凡说。
数字化共创打开车企的脑洞
如果说数字化转型是关注如何挖掘数据,进而从数据中产生价值,数据更多是辅助业务。那么进入到数智化转型阶段,数据在改变生产方式,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和竞争价值。IBM在汽车行业具有深厚的积淀,同时拥有广泛的技术能力,帮助车企客户从从数字化转型到数智化转型。为此,IBM梳理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关注研发场景、AI技术、车联网的高效运营。
我们以研发为例,2002年IBM就与中国汽车行业展开合作,从汽车需求到整个的开发过程,包括配置变更甚至部分的项目管理、测试管理。
随着中国汽车行业进入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时代,IBM与汽车客户一起进行数字化共创。朱辉表示,真正的共创意味着IBM和车企走到一起,下沉到车间和车企研发部门。“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来讲,我们的责任是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一个技术无限制的想象空间,打开车企客户的脑洞,创造新的一代汽车的技术和体验感,而不是被现有的技术所局限,重塑企业竞争力。”
IBM与延锋是深度共创、互通互融。依托对数智化的理解和对汽车行业的长期耕耘,IBM帮助延锋提升数智化竞争力,同时延锋也将自身的实践经验分享给IBM,双方一起推动汽车产业的转型与发展。
赵晓凯表示,IBM创新团队与延锋团队一起联合创新,应对汽车行业的巨变。“近期我们与凡总所在团队就‘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汽车行业的规模化敏捷’等重点的研发创新方向展开深度交流和互动的工作坊。IBM不只是提供软件平台,我们和客户一起共创,携手探索汽车行业数智化转型的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
具体到与延锋的合作,IBM将依托自身在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能力,在汽车研发、生产、制造、营销、运营等多个方面展开合作,涉及业务分析、方法论创新、实践路径、工具系统融等方方面面,为延峰打造“量体裁衣”的数智化引擎。
展望未来,中国汽车行业正面临着百年不遇的机会。李凡表示,延锋与IBM会做好将“一出一入”两件事情。“一出”是双方推动中国企业和中国模式出海,提高整个汽车产业的制造效率。“我们希望通过中国速度结合全球市场多年积累出来的先进经验,打造一个全新的模式。”
“一入”是除了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延锋与IBM联合更多资源在车联网等领域展开合作。“汽车行业具有行业壁垒,但是IBM在汽车行业可以起到跨界破局的作用,让汽车行业更好腾飞。”李凡如是说。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临近年底,苹果公布了2024年App Store热门应用和游戏榜单,Temu再次成为美国下载量最多的免费应用。
云基础设施市场现在已经非常庞大,很难再有大的变化。但是,因为人们可以轻松地关闭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就像开启它们那样,预测全球云基础设施开支可能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