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的Harmonized Landset-Sentinel2 (HLS2) 数据集中,容纳的正是来自NASA Landset与ESA Sentinel的卫星数据。
NASA掌握着海量数据,且总体规模也在与日俱增。虽然部分数据能临到即时处理,但大部分数据都会被纳入归档以待日后分析,时间间隔有时甚至长达数年。如果研究人员要利用这些数据研究某些涉及动态变化特征(例如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问题,就必须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为了提高数据的及时处理和使用能力,NASA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宣布与IBM研究院合作建立开发计划,使用IBM的基础AI技术处理NASA数据。
为了正确理解任务要求,我们将45 TB的GPT-3数据集作为比较对象。由此数据集训练而成的ChatGPT AI平台,最近刚刚通过了沃顿商学院的MBA考试。相比之下,NASA掌握的数据集预计超过250 PB,1PB约等于1000 TB,意味着NASA数据集的体量是GPT-3数据集的5000多倍。但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也蕴含着种种突破性的可能。
此前,IBM估计收集到的数据中有90%从未被使用。在新闻稿中,蓝色巨人和NASA也提到“目前,全部科学发现中的一半都来自归档数据,研究人员正借此研究持续变化的挑战性威胁,比如气候变化。”而要想打造出与之匹配的海量归档数据挖掘方案,就必须借助AI的力量。IBM研究院掌握着海量云资源、AI专家的集体经验和坚实的AI基础模型技术,将帮助NASA将地球科学数据的过滤与分析周期由以往的几年甚至几十年,缩减为数月甚至是数天。
首个基础模型将使用超30万份地球科学刊物进行训练,从中提取上下文信息。这一阶段强调的是对现有数据的搜索和调查能力。第二个模型将以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和NASA的Harmonized Landset-Sentinel2 (HLS2) 卫星数据集为训练素材。HLS2中的数据来自NASA/USGS Landsat 8 、Landsat 9 以及 ESA(欧洲航天局)Sentinel-2A 和 Sentinel-2B 联合卫星,以两到三天为周期生成可供分拆且经过调协的表面反射率数据。
根据NASA网页,Landsat 8和Landsat 9数据集合(空间分辨率为30米,重复周期为16天)同ESA Sentinel-2A/B集合(空间分辨率为10至20米,重复周期为5天)的结合将顺畅无缝。调协得出的最终数据集能够建立地表观测结果,空间分辨率为30米、重复周期为2到3天。
HLS数据会定期刷新,供研究人员对地表进行时间序列观察,分辨率可具体至田野/地块。这套统一的数据集可用于检测自然灾害、跟踪植被变化、观察虫害动向及野生动物栖息地迁移等。
IBM和NASA表示项目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IBM基础模型目前正在IBM Cloud的众多英伟达A100 GPU上训练。但具体是在本地处理还是交由数据中心执行,将取决于“数据引力”(NASA数据是否足够便携以发送至云端,或者计算资源是否必须靠近数据)和应用于工作负载的具体计算资源。
NASA希望利用这些基础模型面向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地质分析等领域生成transformer模型(即针对特定应用定制的AI模型)。其训练数据集和基础模型均保持开源,可供其他研究人员使用。理论上,NASA数据也可与其他美国/国际政府机构的数据相结合,例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及农业部,以进一步完善训练数据集、将基础模型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地球科学的更多角落。
双方合作有望产生广泛影响。研究人员将掌握更强大的地球数据监测与分析能力;IBM自身可以将这些数据传递给子公司Weahter.com,更好地模拟天气模式及气候对地球的影响;由此产生的模型,也将对农业、渔业、石油和天然气勘探、采矿等更多行业的商业运营直到重要指导作用。
既然像GPT-3这样的大数据集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训练出智能聊天平台,那覆盖整个地球的超级数据集和由此产生的AI基础模型也许能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监测我们生活的这颗星球,最终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后来广为人知的“云上奥运”这一说法,正是从这一刻起走上历史舞台。云计算这一概念,也随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乘云科技CEO郝凯对此深有感受,因为在2017年春节过后不久,他的公司开始成为阿里云的合作伙伴,加入了滚滚而来的云计算大潮中。同一年,郝凯带领团队也第一次参加了阿里云的“双11”活动,实现了800万元的销售业绩。
随着各行各业数字化变革的不断深入,人类社会正加速迈向智能化。作为智能世界和数字经济的坚实底座,数据中心也迎来了蓬勃发展。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