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计算大会即将启幕 专家学者、产业领袖共论智算新际遇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正在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巨大能量,构建崭新的未来际遇。智慧时代,算力已经取代电力,成为社会的新结构力量,不断引领核心技术突破、驱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10月26日,人工智能计算大会(AICC)将于北京启幕,AICC 2021以“智算·新际”为主题,设立1场主论坛、4场主题论坛,1000㎡实景展区,同期举办"智能计算中心高峰论坛"。届时,众多专家学者、产业领袖,将就智能算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以及产业数字化转型展开精彩分享,洞察智算新未来,论道AI新边际。

50+专业分享 共论AI新际遇
AICC 2021在主论坛外,设立AI芯片创新技术、AI与互联网应用、AI创新产业投资、AI元脑生态发展四大主题论坛,汇聚顶尖AI学者、互联网龙头玩家、新锐AI企业与知名风投机构的代表人物。来自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浪潮、英特尔、英伟达、百度、京东、字节跳动、真格基金等机构的顶尖学者与领袖,将共同呈现50余场精彩报告,分享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智算技术突破及智算新生态、人工智能前沿应用、AI产业机遇以及AI生态协作最新成果。

在“AI芯片创新技术”主题论坛中,英特尔、英伟达、壁仞科技、燧原科技等国内外领先芯片厂商,将从芯片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异构算力加速、行业应用优化等方向分享最前沿的趋势洞察与实践成果。
AICC举办智能计算中心高峰论坛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基建国家战略正在加速推动我国数字时代向纵深发展。智能计算中心作为新型算力基础设施的代表,已经成为数字经济与智能创新的新引擎。因此,本届AICC大会设立“智能计算中心高峰论坛”,旨在连接政产学研,共论智算基础设施发展之道。
届时,来自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信息中心、浪潮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智算中心、京东等机构的代表人物将就智能计算中心如何驱动区域智能经济发展、智算基础设施如何融合多元算力、智算如何推动AI技术突破与产业创新集聚展开高峰对话。
中国AI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再公布
AICC 2021大会期间,作为中国AI算力“风向标”的《2021-2022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还将继续发布。AI计算能力侧面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最前沿的创新能力,《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由IDC和浪潮信息联合研究发布,将从AI算力产业发展趋势、市场规模、区域算力分布和行业AI算力保有程度等多个角度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做出综合评估,为推动智能经济发展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依据和行动建议。
根据2018-2020三年的AI算力城市排名,北京、杭州、深圳三强格局初定,重庆、合肥、南京、苏州、西安等新一线城市在人工智能新赛道中表现抢眼。2021年,各地区加紧布局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中国城市间的AI算力角逐日益激烈,2021年度中国AI算力城市最新排名将在本届AICC揭晓。

2018-2020年AI算力城市排名变化
人工智能计算大会(AICC)由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办,浪潮信息承办,核心聚焦人工智能计算产业,探讨AI技术创新、生态共融与人才培养。自2017年起成功举办三届,业己成为全球AI计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技术盛会。
 0赞
0赞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推荐文章
                    推荐文章
                  生成式AI的兴起让谷歌和Meta两大科技巨头受益匪浅。谷歌母公司Alphabet第三季度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2%达742亿美元,云服务收入增长33%至151.5亿美元,季度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Meta第三季度收入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26%。两家公司都将大幅增加AI基础设施投资,Meta预计2025年资本支出提升至700亿美元,Alphabet预计达910-930亿美元。
上海交通大学团队提出EPIC框架,通过渐进一致性蒸馏技术解决多模态AI的计算效率问题。该方法采用师生教学和分层压缩策略,让AI模型逐步适应视觉令牌压缩,在保留128个视觉令牌时仍达到完整模型准确率,同时计算量减少83.9%,为资源受限环境下的AI部署提供了实用解决方案。
谷歌DeepMind开发的多智能体AI系统通过让多个AI代理相互协作、讨论和辩论来解决复杂问题。该系统在医疗领域表现出色,能够在两天内完成人类十年的研究成果,包括发现新的药物重新定位候选物和治疗方案。AI临床医生"Amy"不仅能生成更好的诊断方案,还表现出比人类医生更强的同理心。这项技术有望在十年内实现零边际成本的全球医疗服务普及。
香港大学团队发明了一种"乐高式"机器人AI组合技术,能够将多个不同的AI模型巧妙组合,产生超越任何单个模型的性能。该技术通过数学方法证明了模型组合的有效性,并在真实机器人上验证成功。这种方法不需要重新训练,成本低廉,可兼容各种不同类型的AI模型,为构建更智能可靠的机器人系统提供了全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