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IT基础架构决策,中国企业加速转向混合云和超融合基础架构
2021年1月12日,北京——私有云、混合云和多云计算领导者Nutanix(纳斯达克:NTNX)今日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企业正在大规模部署超融合基础架构(HCI)。其中,大约半数的中国受访企业表示已完全采用了超融合基础架构,或者正在转换过程中。仅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采用超融合基础架构的计划。

由Nutanix委托Vanson Bourne公司撰写的《企业云指数报告》旨在评估企业在私有云、混合云和公有云应用方面的进展情况,调查范围覆盖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揭示了疫情期间全球IT基础架构决策方面发生的变化,并深入探究了在政府大力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采用业界先进技术的情况。
作为后疫情时期经济复苏计划,中国正在推进包括5G网络、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AI)等在内的新基建。中国希望通过这些举措来强化在高科技和未来行业中的全球领导者地位。
对数字化的重视正体现在中国企业的行动上。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中国企业正在加速拥抱云技术和混合云架构,这极大地促进了超融合基础架构技术的采用。大部分(62%)中国受访企业表示,受疫情直接影响,企业已经增加了在混合云上的投入,相比之下,全球平均数仅为46%。
伴随着超融合基础架构的飞速发展,中国正在大幅降低传统数据中心的部署数量。仅11%的中国受访企业称,当前还在使用传统的非云技术数据中心,而去年该数字高达55%。绝大多数(87%)中国受访企业认为由公有云和私有云/数据中心组成的混合环境是理想的IT架构。
出乎意料的是,成本并非企业升级IT架构的主要考量因素。在中国,IT基础架构现代化的三大驱动力分别为:更好地控制IT资源使用(75%)、更好地支持客户(64%)、提升灵活性以满足业务需求(54%)。
Nutanix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马莉表示:“疫情之后,中国企业正在加速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步伐,各行各业都明显能感受到这一点。因此,很多企业发现自己原有的IT基础架构陈旧落后,难以为继,于是加速转向混合云和多云技术。混合云被认为是中国未来的IT基础架构。中国的受访企业表示,预计未来五年内只会增加在混合云和混合模式基础架构上的投入。这种观点背后的原因很清楚:混合云和多云技术的优势,包括灵活性、敏捷性、低成本以及对IT资源更强的控制能力,能帮助中国企业在后疫情时代适应新常态,并且发展壮大。”
《中国企业云指数报告》是《Nutanix企业云指数报告》的补充,聚焦于中国云技术的部署和发展趋势。报告展示了从中国IT专业人员处收集的关键数据,并且将这些数据与亚太地区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云部署和规划趋势做了比较。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阿里纳德数据中心与Calibrant Energy合作开发首创电池储能系统,通过绕过传统电网升级时间线,使俄勒冈州希尔斯伯勒在建数据中心园区提前数年上线。该31兆瓦、62兆瓦时储能系统计划2026年投运,将作为响应电网的动态资产,在需求高峰期放电,增强区域电网可靠性。这标志着美国首次使用专用电池系统加速大型数据中心并网。
威斯康星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LUMINA系统,专门检测AI在回答问题时的"撒谎"行为。该系统发现AI有时会忽视提供的参考资料,固执地依赖内部知识生成不准确回答。LUMINA通过监测AI对外部文档和内部知识的依赖程度来识别这种行为,在多个测试中达到90%以上的准确率,比以往方法提升13%,为构建更可信的AI系统提供了重要工具。
微软在Edge浏览器中推出增强版Copilot模式,提供更强大的AI代理功能,目前在美国进行限量预览。该模式包含Actions和Journeys两大功能:Actions让浏览器能代表用户执行任务,如语音控制打开网页或查找文章特定内容;Journeys则记住用户浏览历史,帮助用户继续之前的研究任务。此举正值AI浏览器竞争加剧,OpenAI推出ChatGPT Atlas、Perplexity发布Comet、谷歌集成Gemini到Chrome。目前Chrome占据71%市场份额,Edge仅占4.67%。
这项由法国CentraleSupélec大学领导的研究通过严格控制的实验,系统比较了AI的推理训练与传统训练方式。研究发现推理训练在数学、开放式任务中效果显著,但需要70亿参数以上模型才能充分发挥优势,且成本增加明显。研究为AI开发者提供了明确的应用指导,有助于根据具体场景选择最优训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