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节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开源项目OpenStack于2010年正式发起,如今OpenStack与Linux kernel及Chromium项目共同成为全球最活跃的三大开源项目,其开源社区中包括8000余名开发者。据451研究机构预测,OpenStack项目在2023年的全球市场份额将达到77亿美元。
基金会也已由最初的25位成员发展到如今遍布全球187个国家的100000余名社区成员,社区中每天收到近900次代码提交修改请求,执行18000余次代码测试,一年累计合并代码65000次,共计执行470万次代码测试。
OIF官方数据
OpenStack项目每6个月发布一个新版本,保持着稳定的软件开发进度,目前OpenStack已更新至第22版Victoria。该版本增强了虚拟机及裸机在大规模部署环境中的稳定性能,除提升OpenStack内核的可靠度和稳定性,高度灵活的项目集成功能外,还强化了与Kubernetes的本地集成,为多种架构(如X86、ARM、GPU、FPGAs等)及行业标准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并推出了适用于复杂网络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几种不同的容器运行方案,软件升级更简单。
比如,用户可通过Magnum完全接管Kubernetes集群,CERN(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已将其投入实际应用,正在数千台物理服务器上运行数百个Kubernetes集群;可采用Zun直接运行容器镜像(类似AWS fargate),并且可以与Kata Containers进行集成,充分发挥容器轻量化和敏捷性,并提高其隔离性能。Neutron可提供基于IPv6协议的元数据服务,Octavia负载均衡支持第二版PROXY协议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Ironic组件的拆分,近几年时常有人讨论,开源软件不断进行技术更新,不断与其他技术融合,导致开源软件越来越臃肿,维护成本越来越高,而Ironic组件的拆分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方案。
纵观OpenStack项目前几年的开发与发展,最初社区倾向于单一架构的整体解决方案,即每个核心组件相互耦合,协同工作,是一套完整的云部署方案。但从近几年发布的版本中可以看到,更多的核心组件越来越倾向于变成一个独立的或耦合度相对较低的单一组件,使得每个核心组件可以独立开发与部署。
比如在Victoria版本中就对Ironic组件进行了拆分,以便于Ironic的独立部署与更新,而不需要安装整套OpenStack,与OpenStack上一个版本 Ussuri相比,在Victoria版本的开发周期中,Ironic的贡献度增加了66%,由此可见,这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组件将可以独立使用,方便用户更灵活的进行软件更新与维护。
截至Victoria版本正式发布前,OpenStack社区共收到20000多次代码提交修改记录,来自45个国家160个不同组织的790多名开发者参与了Victoria版本的开发工作。
OpenStack每个新版本依次以26个字母A~Z作为首字母命名,那么OpenStack的第27版将会怎么命名呢?请大家持续关注OpenStack版本更新!感兴趣的童鞋可访问以下链接!亲自体验OpenStack Victoria:https://www.openstack.org/software/victoria/
从OpenStack到开源基础设施
OpenStack社区在10年前率先提出开源基础设施理念,如今已发展为开源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的事实标准,并成为私有云中容器、VMs及裸金属首选的开源基础设施。目前OpenStack依托活跃的开源社区为全球75个公有云数据中心以及上千个私有云的运行提供支持,整体规模逾1000万个计算核心。
基于OpenStack的公有云数据中心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云计算时代已全面开启,OpenStack云技术也已逐渐走向成熟,众多中国企业基于OpenStack进行广泛的应用与开发,共同构筑开源云计算生态,助力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转型与升级,如:华为FusionSphere OpenStack、烽火FitOS、腾讯Tencent Cloud Tstack、九州云Animbus Cloud OS、中国移动的混元计算平台、中国电信CT Cloud Platform、中国联通沃云6.0、易捷行云EasyStack Cloud Service、新华三H3C CloudOS、浪潮云海OS、卓朗昆仑云、中兴ZTE TECS OpenStack、海云捷讯AWCloud OpenStack等。(排名不分先后)
随着云计算领域的发展,各种新兴应用场景也相继出现,包括5G、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物联网等前沿领域,这些都属于智能开源基础设施的范畴,本质上是对底层计算、存储、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应用场景的实现建立在一个稳定可靠功能强大的底层基础设施之上,而依托开源领域开放的技术生态以及丰富的基础设施工具,可高效推进这些领域的技术发展。
因此,对于开源基础设施基金会(前身为OpenStack基金会)而言,智能基础设施其实不仅仅只有OpenStack项目,还需集成Kubernetes以及一系列的网络、安全、存储工具等,开源领域的开放属性及生态为此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促进了近几年各开源社区/开源项目间的广泛协作与技术集成。大家对于OpenStack基金会正式演进为Open Infrastructure基金会并没有感到太突然,因为在此之前早有迹象,比如提出“无边界协作”理念,积极与其他开源社区(如Ansible、Ceph、Gerrit、Kubernetes、rust-vmm等)进行跨社区交流与协作,托管新的开源项目等,目前OIF托管的项目包括Airship、Kata Containers、OpenInfra Labs(试点项目)、OpenStack、StarlingX和Zuul,并联合其他组织共同支持Magma项目的发展。
OIF目前支持的项目
积极拥抱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整,OpenStackers向来无惧改变,但有一个信念自创立以来从未改变:始终贴近实际生产应用需求,专注于开发优秀的基础设施软件。星光不问赶路人,技术的演进与革新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OpenStackers期待与更多优秀的开源伙伴同行!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