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数据运用手段,推进治理现代化水平
9月28日,由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组委会主办的“永不落幕的数博会”2020系列活动——“大数据助力社会治理创新论坛”在北京举行。活动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建伟,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河北省科学院党组书记刘春成,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大数据产业本部业务总监孙哲四位嘉宾,共同讨论如何运用大数据的优势,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大数据技术解决了以前运用传统治理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尤为突出。如疫情期间社区、小区栋微信群使信息迅速传递,下情上传、上情下达;通过POI等人口出行数据研判社区防控效果;通过能源和水电消耗及物流信息能研判产能复工水平等。
当前,社会治理的每一个方面都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广泛应用,将会使未来社会治理智能化。大数据不仅仅是技术变革,而是社会变革,倒逼社会治理的流程、方法、方式以及理念进行革新,实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大数据相结合。
“社会治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版块,就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在VUCA的这种时代下,对社会治理提出更严峻的挑战。”孙哲认为,在社会治理中大数据的作用非常重要,而且已经能看到非常大的应用成效。
大数据赋能社会治理,对突发事件的抗压和疏通能力是对大数据的一次考验,对公共治理还需要更进一步地提升数据专业化治理水平。李建伟谈到:“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加大数字化或者智能化运用的力度和深度。它会让治理效率、治理质量更加精细化,更加及时。”
共享也是对提升大数据运用的考验。“要提高数据共享的水平。”刘春成说,数据壁垒还是存在的,有很多的数据拿不到,没有实现真正的共享,需要政策上进一步强化打通一些社会共享方面的力度。此外,还要强化运用大数据来改变社会治理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提升运用大数据来促进社会治理工作的能力。
让数字技术来推动治理变革,这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开了一条技术赋能的路径。比如,空间地理数据开放,可用于指导采矿、林业、农业、渔业、能源、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气象数据开放,则可以加工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旅游业、灾难管理等。“数据集中应用是大势所趋,应尽量不去追求数据特权,而去追求把数据变成一种服务的能力。”刘春成呼吁道。
大数据在社会治理中的运用,未来前景非常广阔,空间也非常大。“大数据赋能社会治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社会治理要向基层倾斜,把治理的资源、措施更多地落实到基层,因为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点,是直接服务老百姓和社会公众的。”王杰秀说,包括大数据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实际上都对未来社会治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不能很好地发挥这些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水平。
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以提高人民福祉为导向,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为重点。大数据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动力,在完整的科学思想指导下将会给我们的经济和社会治理带来正面的效应。同时,随着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思想引入到公共治理,大数据会更加高质量服务社会,同时也会转变原有的社会治理理念的认识。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阿联酋阿布扎比人工智能大学发布全新PAN世界模型,超越传统大语言模型局限。该模型具备通用性、交互性和长期一致性,能深度理解几何和物理规律,通过"物理推理"学习真实世界材料行为。PAN采用生成潜在预测架构,可模拟数千个因果一致步骤,支持分支操作模拟多种可能未来。预计12月初公开发布,有望为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低成本合成数据生成。
意大利ISTI研究院推出Patch-ioner零样本图像描述框架,突破传统局限实现任意区域精确描述。系统将图像拆分为小块,通过智能组合生成从单块到整图的统一描述,无需区域标注数据。创新引入轨迹描述任务,用户可用鼠标画线获得对应区域描述。在四大评测任务中全面超越现有方法,为人机交互开辟新模式。
AI代码编辑器开发商Cursor完成23亿美元D轮融资,估值达293亿美元。Accel和Coatue领投,Google、Nvidia等参与。公司年化收入已突破10亿美元。Cursor基于微软开源VS Code打造,集成大语言模型帮助开发者编写代码和修复漏洞。其自研Composer模型采用专家混合算法,运行速度比同等质量模型快四倍。公司拥有数百万开发者用户,将用新资金推进AI研究。
MIT研究团队发现,AI系统无需严格配对的多模态数据也能显著提升性能。他们开发的UML框架通过参数共享让AI从图像、文本、音频等不同类型数据中学习,即使这些数据间没有直接对应关系。实验显示这种方法在图像分类、音频识别等任务上都超越了单模态系统,并能自发发展出跨模态理解能力,为未来AI应用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