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很热!非常热!随8月到来中国多地进入高温模式,服务器散热又迎来大考。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网络、云端以及各类大数据处理诉求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对服务器产品性能的更高要求。
性能提升必然带来功耗增加。如今服务器核心器件CPU功耗已达到300W以上,人工智能产品中的GPU功耗更突破400W大关。随着功耗不断升高,CPU烤肉、煎蛋已成程序员们“常规”操作。
996的晚上,肚饿怎么办?程序员小哥自有补充能量小妙招!你看他熟练地打开机箱,一边烤肉一边继续写代码,工作夜宵两不误。
图说:“热吧!热吧!看我骄傲放纵!”
随着“新基建”等一大波政策利好,互联网、云计算公司业务量猛增,又赶上持续高温天气,服务器散热做不好,新投建的大量数据中心恐将成为程序员们的“烤肉店”。
服务器核心器件能耗的大幅增加给产品散热带来严峻挑战,面对传统服风冷散热技术“风再狠芯也烫”的难题,开辟液冷方案的技术开发以及推广应用已成为业界共识。
虽然液冷方案在散热性能提升以及机房能效比方面表现优异,但如何实现其运行可靠性、客户机房适配性、运维便捷性并尽可能做到成本可控,则非常考验研发人员的技术能力。
宁畅散热团队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从散热仿真、液冷系统压力平衡模拟测算、整系统散热控制自动化监控及调优、量产制程检验及监控等全程进行主导,具备了一流硬件设计、软件监控以及稳定量产的整套液冷产品开发能力。
2015年以来,宁畅散热团队依托强大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先后开发出“一体式闭式循环液冷散热器”以及“分体式开环冷板液冷散热器”方案。
宁畅闭式循环液冷散热器可在不改变客户机房环境的基础上提升服务器高功耗器件的散热能力,开环冷板液冷则可在客户机房配备液冷设备的基础上实现更高能效的散热效果,也是真正意义的散热液冷产品的趋势性代表。
图说:宁畅闭式/开式液冷散热方案设计图示
从运维角度来说,液冷产品的可靠性一直是决定其广泛应用关键,宁畅团队通过多维度漏液监控方式,实现漏液状态下秒级反馈机制,高可靠保证整机及主板关键器件的安全指数,对产品运维及debug提供持续的运行数据支持。
另外,有别“泡澡”的相变液冷方案,宁畅液冷散热方案通过模块化结构设计、软硬管组合运用、快速接头联动等技术实现了维护便捷性及高效性。
图说:宁畅液冷方案动态漏液监控系统图示
从散热性能角度来说,宁畅液冷散热方案可实现CPU芯片300-600W跨度的解热能力,满足GPU产品400-800W范围的散热需求,并可根据客户机房设备条件,选择不同模块化配套制冷机柜进行部署实施,从而解决客户由于液冷适配而进行外围改造的困扰。
从能效比角度来说,宁畅液冷散热方案可实现35-50℃高环温下的散热需求,节省风扇能耗超60%,噪音降幅达50%以上,而相比高功耗配置的风冷方案,液冷散热方案成本也可控制在仅有15-20%的提升。
有了宁畅定制液冷方案,CPU烤肉再也不用想,肚饿的程序员们只能点外卖了!
除定制“液冷”方案,宁畅全面的服务器深定制能力,可为用户实现“快、稳、省”的终极目标。
“快”,是宁畅定制化服务的最鲜明的特点。宁畅采用成熟的CDSPD产品开发模型,从接到客户需求开始,到架构设计、迭代开发测试,再到后期的维护与服务阶段,凭借公司的三大技术组、四大技术平台、五级质量标准,以及丰富的专业经验实现快速定制。
在“快”的同时,还要保证“稳”。为保障定制服务器产品的稳定性,宁畅产品还需经过抗振动测试、抗干扰测试、碰撞测试、温湿度测试、耐腐蚀等近百项稳定性测试与优化。
而“省”则是宁畅定制化服务的首要目标。宁畅四维一体客户服务体系,包含专职服务器产品、开发、项目与服务经理团队,以及最新技术开放、联合实验室Pass卡等专属服务资源。这些资源将帮助客户降低网络建设成本20%,提高运维效率30%以上,并降低服务器的总体拥有成本10%以上。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Gartner预测,到2030年所有IT工作都将涉及AI技术的使用,这与目前81%的IT工作不使用AI形成鲜明对比。届时25%的IT工作将完全由机器人执行,75%由人类在AI辅助下完成。尽管AI将取代部分入门级IT职位,但Gartner认为不会出现大规模失业潮,目前仅1%的失业由AI造成。研究显示65%的公司在AI投资上亏损,而世界经济论坛预计AI到2030年创造的就业机会将比消除的多7800万个。
CORA是微软研究院与谷歌研究团队联合开发的突破性AI视觉模型,发表于2023年CVPR会议。它通过创新的"区域提示"和"锚点预匹配"技术,成功解决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大挑战——开放词汇目标检测。CORA能够识别训练数据中从未出现过的物体类别,就像人类能够举一反三一样。在LVIS数据集测试中,CORA的性能比现有最佳方法提高了4.6个百分点,尤其在稀有类别识别上表现突出。这一技术有望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零售、安防和辅助技术等多个领域。
人工智能正从软件故事转向AI工厂基础,芯片、数据管道和网络协同工作形成数字化生产系统。这种新兴模式重新定义了性能衡量标准和跨行业价值创造方式。AI工厂将定制半导体、低延迟结构和大规模数据仪器整合为实时反馈循环,产生竞争优势。博通、英伟达和IBM正在引领这一转变,通过长期定制芯片合同和企业遥测技术,将传统体验转化为活跃的数字生态系统。
中国电信研究院联合重庆大学、北航发布T2R-bench基准,首次系统评估AI从工业表格生成专业报告的能力。研究涵盖457个真实工业表格,测试25个主流AI模型,发现最强模型得分仅62.71%,远低于人类专家96.52%。揭示AI在处理复杂结构表格、超大规模数据时存在数字计算错误、信息遗漏等关键缺陷,为AI数据分析技术改进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