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公司日前发表一篇科学论文,表示已经成功在实验室环境中利用53量子比特超导芯片首次证明所谓“量子霸权”理论。
量子霸权是指对量子计算机执行复杂计算能力的实际证明,要求其解决经典计算机所无法解决的计算任务。谷歌方面此次宣布,其Sycamore芯片已经成功达成这项目标。
此次验证的核心,在于利用处理器中的量子比特查找随机数生成模式。Sycamore在约3分20秒之内即给出一组准确的结果。根据谷歌公司的介绍,即使是全球最强的超级计算机(由美国能源部使用的200千万亿次Summit系统),完成这项任务也需要1万年时间。
上个月,这篇论文的副本曾意外流出,而学术界对此做出的评价亦褒贬不一。《纽约时报》采访到的研究人员将谷歌的这一里程碑比作莱特兄弟于1903年首次完成飞机试飞。但着力开发自有量子芯片的IBM公司科学家则对这项突破提出质疑。
IBM专家们在博文当中指出,实际上,Sycamore所做的计算任务完全能够在经典计算机上求解。他们引用了IBM的一项分析结果,表明只要具备充足的存储硬件,Summit在理论上完全能够在合理时间内完成这项计算任务。他们指出,“我们认为,经典系统能够在2.5天之内完成同一任务的理想模拟,且保真度更高。”
事实上,量子计算领域的其他参与者对这条消息也抱持谨慎的乐观态度。红杉资本资助的量子软件初创企业Q-CTRL Pty公司CEO Michael Biercuk表示,“如果能够通过后续严格审查,这一学术成就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英特尔实验室负责人Rich Uglig则强调,量子计算机远未达到商业可行的水平,但仍对这一消息表示祝贺。
此外,Constellation Research公司分析师Holger Mueller表示此次成果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他指出,“这第一步当然是辛勤工作与大量投资的结果,但对量子计算的实际应用并没有多大影响。每项技术都拥有自己的第一步;对于现在的量子计算,最重要的在于降低复杂性、降低总体拥有成本,以及实现下一代量子应用与传统应用间的共存。”
打造一款超越超级计算机的量子芯片绝非易事。位于美国加州圣芭芭拉谷歌实验室(Sycamore即诞生于此)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基于超导金属的新架构,同时采用可靠性更高的量子比特设计以避免计算错误。
谷歌公司量子计算负责人John Martinis与Sergio Boixo解释称,“我们利用一种新型控制旋钮达成了此次目标。该旋钮能够关闭相邻量子比特间的交互,从而极大减少这类多连接量子比特系统中出现的错误。我们还对芯片设计做出优化以减少串扰问题,同时开发出新的量子比特控制校准技术以进一步提高性能水平。”
谷歌公司在商用量子计算机的研发方面已经投入十余年光阴。其早在2006年就加入这场竞争,最早由研究人员Hartmut Neven发起项目,旨在探索如何将量子计算与机器学习结合起来。谷歌现在拥有专门的量子计算工程小组,并与多所高校就相关技术开展积极合作。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软近年来频繁出现技术故障和服务中断,从Windows更新删除用户文件到Azure云服务因配置错误而崩溃,质量控制问题愈发突出。2014年公司大幅裁减测试团队后,采用敏捷开发模式替代传统测试方法,但结果并不理想。虽然Windows生态系统庞大复杂,某些问题在所难免,但Azure作为微软核心云服务,反复因配置变更导致客户服务中断,已不仅仅是质量控制问题,更是对公司技术能力的质疑。
Meta研究团队发现仅仅改变AI示例间的分隔符号就能导致模型性能产生高达45%的巨大差异,甚至可以操纵AI排行榜排名。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格式选择问题普遍存在于所有主流AI模型中,包括最先进的GPT-4o,揭示了当前AI评测体系的根本性缺陷。研究提出通过明确说明分隔符类型等方法可以部分缓解这一问题。
当团队准备部署大语言模型时,面临开源与闭源的选择。专家讨论显示,美国在开源AI领域相对落后,而中国有更多开源模型。开源系统建立在信任基础上,需要开放数据、模型架构和参数。然而,即使是被称为"开源"的DeepSeek也并非完全开源。企业客户往往倾向于闭源系统,但开源权重模型仍能提供基础设施选择自由。AI主权成为国家安全考量,各国希望控制本地化AI发展命运。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CALM训练框架和STORM模型,通过轻量化干预方式让40亿参数小模型在优化建模任务上达到6710亿参数大模型的性能。该方法保护模型原生推理能力,仅修改2.6%内容就实现显著提升,为AI优化建模应用大幅降低了技术门槛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