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变化,确有必要关注。例如从100亿元,到500亿元,营销收入的两个“里程碑”数字,背后则“巧合”了华为不同生态阶段的时间节点;再例如从“平台+生态”,到“平台+AI+生态”,看似是将AI能力加持于平台,实则助推了华为生态模式的导向式进化;还例如从生态合作,到生态协同,“合作”与“协同”的差异不仅在于字面理解,而是生态战略纵深的体现。
这就是华为EBG中国区的变化,也是华为的变化。
500亿不仅是里程碑
官宣:3月21日,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将进化为“智能岛”,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在此举行。依照惯例,华为于会议前期,均会剧透诸多细节,2019也不例外。
以通常思维,首先关注销售业绩。此前,生态伙伴一侧已经传出声音:2018年,华为EBG中国区的销售收入已超过500亿元,并得到了华为官方的侧面映证。“2018年,华为EBG中国区已有两家生态伙伴的销售业绩超过100亿元,100家生态伙伴销售业绩超过1亿元,800家生态伙伴销售业绩超过1000万元。”华为E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说。
华为EBG中国区总裁 蔡英华
与销售数字相比,华为对生态的发展思考同样值得关注。“华为企业业务的战略已经从‘平台+生态’演进为‘平台+AI+生态’;其中,生态的合作方向也从‘生态合作’演进为‘生态协同’。”华为EBG中国区副总裁杨文池说。
华为EBG中国区副总裁 杨文池
这是华为已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是否可以通过一条主线来贯穿理解?500亿元销售收入,以及800多家千万级合作伙伴,都是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过,华为并不想将此理解为又一个销售业绩的里程碑,而是看成生态升级的关键节点。
其实,此时间点确实有些含义。回顾历史,2014年,华为EBG中国区销售业绩首次超过100亿元,此前华为EBG中国区历经了起步期的“渠道时代”,正处于快速扩张期的“伙伴时代”。但匹配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原有业务规则和合作模式,在此时也有必要进行升级,单一的产品能力,已不能满足用户在数字化转型时代的复杂需求。
此后的2015年,华为开始储备“生态”式合作的雏形理念,逐步探索与ISV建立新型合作模式。例如,联合创新解决方案研发、建立联合实验室等。在2016年,华为EBG中国区正式形成了在生态战略上的共识,进而在2017年提出了“因聚而生”的生态理念、2018年“以行致盛”的“生态纪”行动纲领。
基于上述时间点,如果说“里程碑”,并不是100亿元、500亿元这类销售数据,而是华为以2016年为起点开启的“生态时代”。梳理细节,在此阶段华为适配“生态时代”,进行了一系列加法和减法。例如将一系列产品技术,沉淀于平台;发布推出华为云;发布推出全栈全场景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逐年增加面向生态伙伴的赋能投资;将大服务1.0战略,升级至大服务2.0;端到端地进行ICT人才生态梳理和建设。
同时,华为还对生态政策进行逐年优化,减少了商务流程中诸多不顺滑的节点,提升了生态运行效率。也就是说,没有生态理念的支撑,没有对生态体系的一系列赋能投资,华为EBG中国区就不可能实现从100亿元,到500亿元的业绩增长,也不可能聚合角色定位多元化的生态伙伴。
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
问题由此产生,500亿,是否又巧合了另一个生态演进节点?原来生态理念能否支撑华为继续成长,能否支撑用户已经焦急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依据官宣,此次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主题为:“因聚而生、智能进化”,那么,单以技术而言,人工智能是否能打开更大的市场空间?
其实,云计算是促成ICT产业从渠道时代,到生态时代变化的重要内因,云计算将ICT资源“融化”于平台,也将生态伙伴“裂变”为不同角色定位,由此华为率先提出,并成熟了“平台+生态”的合作模式。
与此对比,也应以类似生态维度,而非仅是技术维度思考人工智能。“平台+AI+生态”不仅是将技术能力加持于平台,实可理解为“平台+应用场景+生态”。人工智能催生了指数级增长的应用场景,也改变了用户的关注点。在云计算时代,用户关注ICT基础能力,但在人工智能时代,用户还将更关注ICT技术创新、更关注应用场景创造的业务价值。
由此,用户也不会单纯为服务器、存储等产品的技术性能埋单,而只会为业务价值付费;固态的解决方案形态,不能满足用户动态的需求;原有一板一眼的生态合作模式,也不可能充分满足用户迫切的需求。
这是“平台+AI+生态”模式的产生背景,即引导生态伙伴更聚焦应用场景,并基于应用场景形成新型生态合作关系。而华为在此间对于生态的价值,正如华为E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所说:“未来3~5年,华为将通过‘四化’加速各行各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四化’即产品平台化、平台行业化、解决方案场景化、能力服务化。”也就是说,华为将以平台化的产品,支撑更多生态合作界面;以平台化的操作系统,支撑行业应用;以场景化的颗粒度,抽象沉淀解决方案;以服务模式,交付输出所有ICT能力。
华为的“五四三”
进一步延伸解读,与“平台+AI+生态”生态模式相对应;华为生态合作模式也从“生态合作”演进为“生态协同”。
“合作”与“协同”的差异不限于字面理解。以华为云为例,HC2018期间,华为正式发布“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华为云则基于此在8大行业中,迅速形成200多个人工智能智慧场景应用,此即为生态协同的表现之一。”华为云中国区总裁洪方明说。
华为云中国区总裁 洪方明
由此可见,“合作”是聚合,“协同”才是聚能;“合作”是生态的基础,“协同”才是生态的目标;“合作”是满足用户短期需求,“协同”才能形成稳定的生态模式,长期服务用户的数字化转型。因此,传统的“合作”模式已经缓慢,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用户对应用场景创新的迫切。只有“协同”才能将人工智能等技术,迅速交付于用户;只有“协同”才能将生态能力,迅速适配到应用场景;只有“协同”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也正因如此,“以客户为中心”和“利他思维”是生态协同的基础,而华为也将同步提出“五、四、三”策略,推进“生态协同”战略加速落地。 “2019年,华为EBG中国区将生态伙伴细分为销售、服务、解决方案、投融资、人才等五类。其中,投融资服务商、顶层设计服务商、人才培训等合作伙伴,正式融入华为生态体系,而此五类生态伙伴也将融合协同为一个整体,以‘平台+AI+生态’模式进行合作。” 华为EBG中国区副总裁杨文池说,“华为还将实现‘四个主动’,即主动开放、主动让利、主动统筹资源、主动开展人才培养。最终,期望在未来3~5年,华为与生态伙伴实现‘三个协同’,即战略协同、资源协同、能力协同。”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临近年底,苹果公布了2024年App Store热门应用和游戏榜单,Temu再次成为美国下载量最多的免费应用。
云基础设施市场现在已经非常庞大,很难再有大的变化。但是,因为人们可以轻松地关闭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就像开启它们那样,预测全球云基础设施开支可能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