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顶网服务器频道 01月04日 新闻消息(文/李祥敬):当前,我们处于一个软件定义的时代,软件开发与应用已经深度融入到医疗、金融、交通、政务、教育等多个领域,逐步纳入普惠范畴,而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的成熟,软件产业正处于一个变革的重要节点。如何依托软件产业助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和行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在近日举行的2018云南-华为软件产业峰会上,政府领导、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等齐聚一堂,围绕“云智软件,众享未来”的主题,探讨了智能化趋势下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
华为公司政企云总裁、数字政府业务部总裁杨瑞凯表示,以软件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智能时代扑面而来,软件定义一切正在成为现实,软件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信息产业实力的三大综合能力之一。“当前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处于优化结构、转化新动能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充分发挥软件对经济高质量的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性和先导性作用,应该说新时代呼唤中国软件产业实力快速提升。”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软件产业处处长商超在会上表示,软件能够实现大规模的知识传播和技术互用,从而驱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软件不仅是引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力量,也正在成为生物、材料、能源等各行业、各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商超表示,以软件和数据为关键动力和要素资源的数字经济蓬勃兴起,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而软件产业正在步入加速迭代、生态突破的新时期,关键技术正在加速平台化、服务化、智能化演进,开发的交互模式、盈利模式、开发模式深化转型。
近年来,智能化正在成为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在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宝国看来,软件才是真正推动智能的力量。智能社会不是由一两项技术的突破能够完成的,而是众多技术的融合。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万物互联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新型基础设施,这将直接带动软件产业的极大发展;二是数据成为重要的资源和战略资产;三是智能平台将主导产业和社会形态。”
陈宝国说,智能技术设施将成为国家和区域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未来数字经济时代除了物理空间基础设施的集聚之外,我们还需要有高速的网络、强大的计算、智能的平台、无所不在的软件以及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基础设施。华为和云南省政府的深度合作也正是云南省政府积极构建未来基础设施的起始点和重要的要点。
谈及未来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陈宝国表示,未来软件产业的发展以人为本,个性化成为主流,所以中小型软件企业的发展潜力非常大。个性消费软件也成为未来软件形态增长的趋势,软件的专业化、平台化、模块化、服务化、开源化成为主流。特别是开源所带来的开发模式、行为模式、组织模式和使用模式的创新,将是未来软件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这个领域里,华为走在了国内的前列,华为在开源领域的表现是业界有目共睹的。“总之,数字经济以软件为载体,软件成为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的驱动力载体和动力。”
云南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和面向印度洋周边经济圈关键的枢纽,基于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云南省提出将云南打造成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多语种软件产业高地的战略目标,本次峰会上,云南省软件产业发展行动纲要发布,将把我国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和模式快速复制,推广至南亚东南亚市场。同时,华为公司也发出“云南省软件产业合作倡议书”,促进区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发展。
昆明市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被联合国评选为世界春城,发展软件信息产业具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成本优势和产业优势。昆明市把软件产业定位为支柱性产业,通过发展云计算与大数据、互联网+特色产业、行业电商与跨境电商、智能电子制造四大新兴特色产业,瞄准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打造软件信息全产业链。
昆明市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喜良在致辞中表示,昆明发展数字经济,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重大机遇,这次峰会后,昆明和华为继续深化在软件、智能终端制造为主的数字经济进行全方位合作及“云上软件”、“云下5G产业基地”、“智慧昆明建设”三个维度的全方位合作。
本次峰会上,华为昆明软件开发云正式上线。此外,昆明市与华为公司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昆明市、华为公司也分别与软件信息领域的合作伙伴签订合作。未来,各方将加强合作,基于软件开发云,面向城市软件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高校与培训机构、园区、孵化器、创客空间等提供云计算服务,实现软件人才培养和聚集,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帮助昆明市实现“软件制造”向“软件智造”转型。
2017年10月,华为与昆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共同发展软件产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共同推进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等达成合作。2017年12月,“华为昆明软件开发云创新中心”正式成立。目前,昆明软开云已服务近百家企业、多所高校,为昆明市软件企业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有效支撑。
对于华为来说,通过多年的实践将自身的软件能力进行开放,不断助力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华为非常重视研发上的投入,大量的研发投入帮助华为构建了优秀的产品和优秀的解决方案,也积累了丰富的软件开发能力和软件开发工具。华为软件开发云服务就是这种成果向业界输出的最好体现。
华为软件开发云于2015年上线,是基于华为30年的软件研发经验,打造的一站式、全流程、安全可信的DevOps云平台。华为软件开发云总经理徐峰表示,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了华为软件开发云,我们也在每个城市建设了软件开发云创新中心,在创新中心中通过专家以及专业的技术服务扶持每一位企业在整个软件能力上进行提升。
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华为软件开发云已经累计为15万+的用户提供服务,并在大连、青岛、福州、西安、广州、杭州、成都等全国30+个城市落地,在北大、北邮、北交大、大连理工、西交大、云南大学等全国15所高校建立联合软件实训教学。
大连华为软开云平台已经为大连本地600余家企业提供了云上研发服务,助力企业的发展提质增效;青岛华为软开云为青岛市200家以上企业提供华为云服务,帮助3000+软件开发人员实现云上开发,软开云线上研发项目数达到2500多个,有效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软实训”)董事长及创始人刘全表示,青软实训2006年成立,在这12年时间里始终专注于专注一件事情,那就是积极推动教育和产业的无缝衔接,把产业的需求转化成产品和服务,与高校合作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青软实训和华为展开了深度合作,联合打造软件人才培养的新生态。“青软实训把华为最先进的技术、平台、资源转化成高校里能用的人才培养体系、方案、实践案例、教材,把它植入到高校里去,然后和高校培养出面向区域需要发展产业的人才。”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青软实训与华为平台进一步打通。刘全说,华为软件开发云里的沉淀正好是青软实训所需要的,通过把华为软件开发云上的开发流程嫁接到我们平台,帮助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在平台上完成教和学的工作。基于此,青软实训和华为围绕工程教育认证、特训营训练和创新创业教育、未来教育等形成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最终,青软实训给合作高校提供一个平台+运营+服务的服务模式,也就是与华为联手打造的青软U+智慧云平台,把产业资源完全整合到高校人才培养中。
除了青软实训,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张齐勋老师与华为云联合打造了《互联网软件开发技术与实践》课程,课程创新性地将实际应用系统基于软件工程与云相结合,将教学知识体系与工程技术教学相结合,使教学与工程完美融合在一起。
2017年教育部提出要推动“新工科”建设,张齐勋介绍说,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也在积极探索“新工科”建设,在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式做了很多的尝试、实践、创新。“我们秉持两个原则,一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二是以企业为市场主体。这些年高校软件人才数量大规模增加,为了提升人才质量,需要强化工程教育。大部分工科院校人才的出口都是到企业去,所以我们会经常跟企业做一些联合的产学研育人模式。最近几年,我们一直跟华为在这方面做探讨和尝试,培养新型的软件人才。”
张齐勋以《互联网软件开发技术与实践》课程为例介绍说,这门课程不同于常规的大学课程,学生们课堂上不是正襟危坐听课,也不是敲击键盘学编程,而是与华为云的专家、北京大学一些需求部门的负责人聚在一起,按照企业真实开发流程,讨论需求、分工协作,使用华为云DevCloud(软件开发服务),进行敏捷开发实训,并最终实现产品落地并在校园当中得到应用。
这堂与众不同的软件开发课程,让学生们体会到了把理论知识变成软件产品的全过程。参加这次课程的学生们通过华为云DevCloud(软件开发服务)平台全流程敏捷开发完成了诸多课程作品,包含后勤报修管理系统、校友信息采集系统、实习内推系统、毕业离校在线办理系统、食堂菜品投票系统、新生在线选宿舍系统等7个实际应用系统。“我们希望将这种模式复制到其他高校,共同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人才培养。”张齐勋。
目前全国共有24所顶级高校与华为云进行产学研合作,北京邮电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悉数在列。通过华为云DevCloud平台协助高校开设了软件基础技术类、系统平台类、软件工程类,平台应用类,新兴产业技术类等众多课程,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形态。
华为软开云就像一方经过多年积累而产生的肥沃黑土地,上面聚集着企业、政府、众多的软件外包服务平台、教育机构与高校等门户,各门户的人才、产业规模都在此得到不断成长壮大,形成了一个软件产业网络,并不断促进整个区域软件产业的发展。
2018云南-华为软件产业峰会的圆满召开,标志着昆明市和华为公司在云产业的合作迈入新的阶段,这将会推动当地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和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共同打造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软件产业的新高地,华为以实际行动不断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人工智能领域正在通过改进模型工作方式来释放新功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SVDquant"的4位量化系统,可以使扩散模型运行速度提高3倍,同时提升图像质量和兼容性。这种技术通过压缩参数和激活值来大幅降低内存和处理需求,为资源受限的系统带来新的可能性。
Meta公司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模型SEAMLESSM4T,能够实现36种语言之间的近即时语音翻译。该模型采用创新方法,利用互联网音频片段避免了繁琐的数据标注。这一突破性技术有望简化多语言交流,但仍需解决噪音环境、口音等挑战,并关注技术可能带来的偏见问题。
生物制药行业正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大型企业投入巨资,小型公司谨慎布局。行业面临人才、数据和工作流程等挑战,但预计到2025年将在AI就绪度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AI有望加速药物研发,提高效率,最终造福患者,重塑医疗保健的未来。
随着 AI 需求激增,数据中心行业面临严峻挑战。能源消耗激增威胁可持续发展目标,新项目遭遇公众反对。电力供应和分配方式亟需改革,行业或将迎来动荡的 202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