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IT浪潮已经到来,超融合就是诸多风口之一。对于超融合,业界目前比较普遍的共识是——软件定义的分布式存储层和虚拟化计算是超融合架构的最小集。超融合架构(Hyperconvergence Infrastructure, HCI)是将虚拟化的计算和存储整合到同一个系统平台,在物理服务器上运行虚拟化软件,通过在虚拟化软件上运行分布式的存储服务供虚拟机使用,而分布式存储既可以运行在虚拟化软件的虚拟机里,也可以是与虚拟化软件整合的模块。
最初,超融合架构是受到的启发来自于Google、Facebook 等大型互联网公司,当时它们通过软件定义技术构建大规模数据中心,结合虚拟化技术和企业IT的场景,可以为企业实现可扩展的 IT 基础架构。
超融合3.0来了
纵观超融合的发展历程,在很大程度上和手机的发展历程相似。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以前,手机多是在硬件上下工夫的,手机越来越便携,天线越来越短,追求在更小的面积里放入更多的芯片。
到了手机2.0时代,手机被赋予了更多“功能”的含义。手机不仅要能打电话、发短信,还要满足音乐播放功能这些娱乐需求。这个时期,手机的发展开始在软件层面发力。
手机3.0时代,可以说就是iPhone引领的时代,这是一个对功能手机完全颠覆的时代,是硬件和软件并重的智能手机时代。
而超融合的发展也是经历了简单的硬件堆砌的超融合1.0阶段,虚拟化软件堆砌的超融合2.0阶段,对于超融合的3.0阶段,超融合的交付需求时,已经不仅仅是硬件和一些软件,而是软硬一体、完整的云平台服务。“从最早做云平台至今,青云一直坚持我们交付的是服务和平台。”提到超融合3.0,青云QingCloud运营副总裁林源表示,青云交付的是能够支撑IT和CT基础平台服务的能力,至于客户是选择软硬一体、还是纯软件、纯硬件,并不是重点。
在近日公布的IDC《中国软件定义存储及超融合市场跟踪研究报告,2017H2》(以下简称“超融合报告”)中,企业级云服务商青云QingCloud成功入围,并在2017年第四季度位列中国超融合市场占有率第四位。
对于青立方超融合系统高速增长的动因,林源表示,这主要得益于青云的统一架构。“我们交付的是整个公有云大规模运营的一个成熟产品,包括完整的云平台及其之上的整个生态。青立方超融合系统不仅能承载开发测试的应用、互联网应用,还可以承载企业的核心应用,比如核心数据库。同时,配合SD-WAN的产品,用户可以将青立方超融合系统跟其他数据中心、青云公有云做全域互联。所有的这些功能只需要最少2个节点,就可以交付给客户。”
从公有云到行业云
在过去半年乃至一年中,行业云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猛。行业云除了要面临高并发、扩展性等云平台的通用要求,同时,行业特性应用、行业PaaS服务组件的要求,对于云平台提供商来说是未知的,这就对行业云的云平台兼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公有云用户在青立方超融合系统上构建业务应用外,重要行业客户将核心生产部署在青立方超融合系统上,用于支撑其关键业务。截至目前,已经有数万台青立方超融合系统服务于QingCloud众多行业用户。青云QingCloud解决方案与架构部总经理沈鸥说:“青云基于公有云所提供的平台,得到了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这让青云的云平台具有很好的扩展和并发能力。”
西藏宏绩集团有很多子公司,需要在安全领域有相应的保障。西藏宏绩集团CIO在选型时提出的最大要求是:可靠、快捷、易维护。但在西藏,技术人员并不好找,如果每次系统出问题都从成都请人解决,这又将是不可承受的成本负担。最终,西藏宏绩集团选择了青云的青立方超融合系统。通过一期构建的青立方易捷版,青云快速帮助宏绩集团在西藏把云平台搭建起来。
目前,西藏宏绩集团内部的各个单位会用到青云安全的各个特性,包括网络安全、虚拟防火墙等。在青云的平台上,就可以帮助他们做好数据隔离,不需要额外采购物理防火墙等设备,降低了企业的TCO。“青云有一整套按需扩展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增加节点,从易捷版平滑地升级到企业版,满足其扩展要求。”沈鸥说。
阳光保险原来的系统不太标准化,在后续规模扩展时,无法快速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对于业务部门需求的响应也无法及时落实。阳光保险在一年多前开始与青云全面合作,在建设数据中心时用到青云的超融合系统,支持按需扩展、规模逐步扩大,进而完成平台的搭建,最终实现从相对陈旧的IT基础架构向完全云化的基础架构的转型。
对于一个平台来讲最重要的是,能否支撑住关键业务的运行,如果能撑得住并且长期稳定的运行,这个平台才能获得金融客户的认可。现在,阳光保险不只是在灾备的环境里使用,其生产、开发、测试等核心应用系统也都放在青云云平台上运行。
青立方的5个关键词
从2015年7月,青云QingCloud发布青立方超融合系统至今,青云公有云超过80%运行在青立方超融合系统上,青立方已经拥有QingCloud的全栈云能力,并且成为能够伴随、促进企业用户不断成长、创新和变革的中坚力量。我们现在再看超融合3.0,不难理解,青云交付的青立方超融合系统不光是虚拟化,而是一个完整的云平台,并且在此之上承载了青云的云生态——AppCenter。
对于青立方是如何满足企业各类业务场景下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林源给出了5个关键词:可靠、简便、完整、开放、创新。
关键词一:可靠
青云能够提供公有云、私有云、托管云和混合云,并且这四种场景交付的都是统一的产品和统一的架构。所以,当青云交付给用户私有云超融合部署时,交付的产品和青云公有云是完全一致的,这是青云交付超融合的第一个特点。
从本质上来说,青云交付的不单单是一款产品,而是青云在公有云市场超过5年大规模运营的精髓。在青云公有云上,每周都会有迭代,促进我们的产品快速的成熟和稳定。
前不久,青立方超融合系统还通过了工信部可信云的认证。而在在交付私有云超融合平台时,青云实际上交付的是多年来在公有云运营上的积淀。
关键词二:简便
青云的很多客户属于严肃的企业级客户,这类型的企业上云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只有交付的门槛足够低,上云操作足够简便,这类企业才会愿意迈出第一步。因此,青云会采取两种交付方式:
第一种,开箱即用的交付方式。很多企业希望购买云平台就像购买一台电视机一样,买回家插上电,开机就能使用。面对这类型的需求,青云会在工厂里完成定制和安装,客户收到后,开机便能使用。
另一种交付方式是针对技术控的用户,他们希望自己动手安装,也完全可以实现。青立方超融合系统提供图形化配置界面,安装者甚至不需要懂云计算的理论,了解相关的IT知识,就可以完成从裸机到最终云平台的安装。通过图形化的简单引导,两小时内便可以完成整个安装过程。引导界面分为快速安装和高级安装两种,针对不同的需求。
在用户实际运营时,青云的监控告警系统和P2P机器人运维管理系统可以最大化简化运维操作,做到近乎100%的自动化运维,以帮助企业用户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上层业务的创新上。
关键词三:完整
青云交付的青立方超融合系统是完整的云平台以及云平台上承载的完整生态。
从用户第一次上云可能只需要的两节点、四节点或者六节点部署,到随着使用的深入,开始在云平台上部署业务,需要开发测试、数据库,甚至大数据的应用。这时候,用户不需要增加任何节点,便可以在已有的部署环境里获得丰富的PaaS服务:数据库、缓存、大数据、数据仓库、容器平台,甚至是人工智能、物联网应用的需求也可以满足。
用户希望基于云平台开发符合自己行业特性的组件。这种情况下,他们可以基于青云QingCloud AppCenter发布自己的企业应用。用户只需要一次性的投入,即使是两节点的云平台,也可以得到完整的云服务。不光包括IaaS、PaaS,也包括青云的开放平台,甚至AppCenter里合作伙伴的App服务。
关键词四:开放
青云一直都采用开放的架构,我们有着非常开放的基因。主要体现在:
第一,硬件层的开放。青云超融合的软件和硬件是解耦的,青立方超融合的软件可以运行在任意x86架构的服务器上。
第二,存储配置上的开放。青立方超融合系统支持多元化存储配置,包括现在热门的全闪配置,全部都是PCIe SSD,也包括混插,比如SSD+SATA等。根据客户业务的需求及对成本的考虑,我们会推荐性价比最高的存储方案。用户还可以对接已有的外部存储。
用户购买了青立方超融合系统之后,想将超融合和企业内部其他业务系统、子系统统一管理起来,直接基于青云的API开发就可以实现。100%开放的API,客户基本上可以做任意的事情,青云的管理界面也是基于这些API开发的。所以,青云虽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但架构是完全开放的。
关键词五:创新
在超融合方面,青云也在创新上做了很多事情。
第一是混合云的管理。当用户购买了青立方超融合系统后,可以把企业已有的投资纳管起来。当用户的超融合集群资源不够,可能产生资源溢出时,可以选择运行在公有云上,直接在超融合管理界面里,完成与青云公有云的对接,未来会加入AWS等其他公有云服务。
如果客户希望本地部署的青立方超融合系统和公有云之间不是通过公网,而是通过更高速、更稳定的链路做互联,他可以用青云的SD-WAN,连接外网、数据中心、分支机构、公有云,也可以跟青云的骨干网互联。
青立方超融合系统在承载超高性能上,也做出了创新。青云底层的硬件可以换成PCIe SSD,这样在存储上可以获得很高的IOPS,目前,青云公有云上有一部分新机房运行的正是25Gbps网络架构。当用户希望把自己比较核心的业务,比如Oracle RAC数据库或SAP等重载业务系统部署在超融合上,青立方超融合系统同样可以承载。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DeepSeek 的 AI 模型在处理效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可能对数据中心产生深远影响。尽管引发了科技股抛售,但业内专家认为,这项创新将推动 AI 应用普及,促进大规模和分布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需求增长。更高效的 AI 算法有望降低成本、扩大应用范围,从而加速数据中心行业发展。
Rivian 正全面推进 AI 技术整合,开发下一代电动车平台,以挑战特斯拉的市场地位。公司计划于 2025 年实现免手驾驶,2026 年达到 L3 级自动驾驶。Rivian 还将在车载系统中广泛应用 AI 技术,提供语音交互等功能,并计划推出更实惠的车型,扩大市场份额。
Postman 发布了 AI 代理构建器,这是一款创新的生成式 AI 工具。它允许开发者通过整合大语言模型、API 和工作流程来设计、构建、测试和部署智能代理。这一工具旨在简化 API 交互、优化工作流程,并支持创建能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代理,标志着 API 优先的 AI 开发迈出了重要一步。
微软第二财季利润同比增长10%,人工智能年化收入达130亿美元。然而,云计算业务未达预期,下季度指引不及预期,导致盘后股价下跌。公司资本支出创新高,以满足AI和云需求。尽管Azure增长放缓,但微软对下半年增速加快持乐观态度。同时,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的崛起引发业界对AI基础设施投资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