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ZDNet>服务器频道>虚拟化/云计算-zhiding>后发先至?展望IBM/SoftLayer的中国之旅

后发先至?展望IBM/SoftLayer的中国之旅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中国无疑是一个公有云玩家的必争之地,但其特殊的各种规章制度,让国际厂商不得不为其定制化一套新的商业发展思路,IBM/SoftLayer也不能幸免。那么,SoftLayer何时、怎样的形式真正进入中国?SoftLayer的使命又是什么?让我们在与IBM的对话中一探究竟。

赵效民 来源:ZDNetserver频道 【原创】 2014年03月31日

关键字:落地中国 George Karidis 罗睿怡 Softlayer IBM

ZDNet至顶网服务器频道 03月31日 原创(文/赵效民):2013年6月4日,IBM宣布出资20亿美元收购美国也是全球第四大IaaS公有云服务商SoftLayer,正式开始了其向新IT市场转型的征程。从某种意义上讲,SoftLayer是IBM重新振作的基石。在IBM CEO罗睿兰(Ginni Rometty)对华尔街宣讲的IBM 2013年财报中,就指出SoftLayer将成为IBM在云方面的基石,以它为基点,未来将承载着包含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在内的更多使命。

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IBM论坛2014”上,IBM重回务实路线,提出了更为接地气的三大战略——以数据分析引领行业与专业转型、重塑企业IT进入云时代以及基于移动与社交构建互动参与系统,强化服务理念,全面涵盖IaaS/PaaS/SaaS/BPaaS(业务流程即服务)等四个层面的服务体系,并最终以IBM as a Services(IBMaaS)的形象完成IBM自身的变革。如果说,未来的企业的数据、移动化、社交化均必然需要一个IT基础的话,那么这个IT显然就是云,而当业界越来越认可公有云的趋势不可逆转之时,收购SoftLayer的正确性,与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中国无疑是一个公有云玩家的必争之地,已经挤身于公有云服务商TOP5之列的IBM,必不会缺席。但中国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云计算市场,各种规章制度,让国际厂商不得不为其定制化一套新的商业发展思路,IBM/SoftLayer也不能幸免。虽然早前,我曾经在美国IBM Pulse 2014大会上采访了SoftLayer CEO Lance Crosby先生,了解其全局发展的战略与设想,但并没有过多的涉及中国市场,此次借“IBM中国论坛2014”之机,笔者则就相关话题与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总经理罗睿怡女士,以及IBM Softlayer首席运营官 George Karidis先生进行了交流,希望能从他们的回答中,描绘出更为清晰的SoftLayer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SoftLayer何时真正进入中国?

SoftLayer进入中国已经不是会不会,而是什么时候的问题。在微软Microsoft Azure、亚马逊AWS相继进入中国市场之后,有了IBM为靠山的SoftLayer没有理由不跟进,但何时何地则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在2014年1月 17日,IBM宣布计划投入超过12亿美元大规模拓展其全球云的部署,这其中主要的投资就在于新建15个数据中心,以增强SoftLayer在全球的云交付能力,这些新建的数据中心将分布在中国、华盛顿特区、香港、伦敦、日本、印度、加拿大、墨西哥和达拉斯。其中在中国,已规划的有两个,由此可见落地中国的确为期不远了。


目前,SoftLayer共拥有13个数据中心,19个网络节点,2.1万个用户和10万台服务器。在IBM 2013年财报中,指出了新建的15个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分布,中国有两个,看图中的位置,一个是已知的香港,另一个则在中国大陆内地

目前已知的是,SoftLayer在香港的数据中心已经建成(将于今年4月正式运营),那么另一个在哪呢?由于中国大陆的监管政策,国际性的公有云要想进入中国都必须要先找合作伙伴,让后者领进门。之前的Microsoft Azure与AWS都是如此,SoftLayer也不会例外。联想到2013年7月份,IBM与中国IDC服务商首都在线签署了合作协议,后者使用当时IBM的SCE公有云解决方案来建立自己的公有云服务,后SCE并入了SoftLayer,也可以说首都在线就是使用了SoftLayer的方案在做自己的公有云,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如果SoftLayer自己在中国真正落地之时,首都在线的角色将会有所改变呢?

“与首都在线的合作,正是我的团队负责的”,罗睿怡表示,“IBM做云的方式不止一种,在中国有成百上千的MSP(管理服务提供商)与ITP(IT方案提供商),IBM与它们保持着紧密的合作,而与首都在线的合作是我们在2013年市场上取得的第一个成功的项目,未来仍会有这类的案例,而其未来的云平台策略是否会发生变化,我们现在只是提供现有的合作内容。”

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总经理罗睿怡女士

因此可以肯定,首都在线不会成为SoftLayer自己的落脚点。除此之外,罗睿怡还顺带介绍了IBM另一个高端云产品——SCE+,并由此进一步阐述了IBM在中国的云服务发展策略。“在2013年12月至于世纪互联达成了SCE+的合作协议,它是云服务,是一项全功能、企业级、SLA级别,全天候的云服务,可以保证企业级的应用运行,包括在ERP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轻松的运行。”罗睿怡强调,“与世纪互联和首都在线的两个合作,我们现在正在共同建设数据中心,相信在2014年8月会完工。”

至于最终的落脚点,罗睿怡给出了一个大体的方位——上海附近。

她透露,IBM已经在一个地区开展磋商,希望可以就Softlayer落地签订合同。此外,IBM还在与另外2-4个地区进行讨论。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IBM更看重的是地区服务能力与质量,其次才考虑跨区的服务能力,所以优先考虑在不同的地区选择不同合作伙伴的战略。根据计划,SoftLayer将会在未来几年内,在中国大陆总共建造3至5家数据中心,罗睿怡强调,“在中国,我们的确有着中国地区特有的策略,在不同的地区选取不同的合作伙伴,尽可能拓展在中国市场的覆盖率。”

而对于SoftLayer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个数据中心,罗睿怡表示,“我们对于新的选址合同很快就会签署。它的选址将以上海为中心,不超过2.5小时的半径范围内,而且会同步建立一个中文网站”。她接着强调,“IBM和友商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是,在上海IBM有一个研发中心,在那里有5000多名软件开发软人员,可以很快的建立起一个中文的网站。当我们选址确定,相关基础设施就位的时候,网站会随之上线。”至于SoftLayer的中文官方网大概会是什么时候上线(也即SoftLayer在中国正式落地)?罗睿怡给出了一个相对精确的时间——今年的6月底、7月初。

来到中国的 会是怎样一个SoftLayer?

在以往的认知中,SoftLayer是一个标准的IaaS级别的公有云服务商,只为用户提供IT基础设施级别的服务,但自从并入IBM之后,其定位显然将会发生变化,以承载IBM全方位的云计算转型的梦想。不过,这里有一个明确的角色分工,不管未来的SoftLayer变成了什么样,其在IBM的云计算版图中,仍然是Infrastructure的定位,相应的PaaS、SaaS、BPaaS则是IBM自身附加在SoftLayer上的能力。所以对IBM内部来说,SoftLayer的角色就是基础设施(IBM因此也将其看作是自x86之后新的服务器业务),以此为基点,IBM将自己的传统企业级IT资产向SoftLayer上整合,从而对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云服务体系——用户获得的是来自于IBM的云服务,而其后端的基础设施就是SoftLayer。

现在新推出的应用中,85%已经是面向云而开发的,到2016年,1/4的应用将在云中发布,同时已经有72%的开发者已经在其产品设计中加入基于云的服务与API,所以如何将云与企业应用相连接,是云计算发展的下一个重点,如果第一波IaaS的竞争,IBM属于后起急追,那么在应用平台的较量中,IBM 则希望争得先发优势,因而依托SoftLayer的平台发布了应用平台——BlueMix

本质上,企业IT的核心在于应用,所以应用生态体系的建立对于刚刚开始的云计算之争更为重要,与之相比IaaS只是一基础的平台,能否吸引更多的用户,建立足够大的生态圈,则在于应用平台上的角逐。现在新推出的应用中,85%已经是面向云而开发的,到2016年,1/4的应用将在云中发布,同时已经有72%的开发者已经在其产品设计中加入基于云的服务与API。因此,当用户们通过IaaS了解到云的好处之后,下一个竞争重点必然会是PaaS。IBM也将重点放在了将应用与云的结合上,最新发布的BlueMix应用基础平台,将会依托于SoftLayer为开发者提供针基于云、移动、数据分析的开发环境,确保IBM在新级别的市场竞争中,不至于掉队,甚至于反超对手。同时,SoftLayer本身也将与IBM的WebSphere结合,针对典型应用推出相关的应用模板,来加速应用的部署。

那么进入中国的SoftLayer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相信它已经没有理由再以单纯的IaaS形态进入中国,当然在IBM内部的界定依然如此,不过对外的形象展示上,我们清楚它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SoftLayer。进入中国的 SoftLayer应该在基本面上与美国同步,不过在具体的商业拓展方面,则会有一定的自主性。

IBM Softlayer首席运营官 George Karidis先生

IBM Softlayer首席运营官George Karidis先生,首先就在中国的SoftLayer运营团队的组织结构介绍到,“数据中心的部署及运营,通常需要一个小而精的团队保证数据中心全天后的运营。通常的做法是,不计算销售和市场营销团队以外会有15-18位的运营人员负责数据中心。我们在新加坡和香港的经验也是雇佣20-25位人员进行数据中心的部署及运维,我相信这个数字在中国大陆应该也是类似的,这其中不包括IBM其他与云相关业务的员工人数。”

而对于中国SoftLayer团队的自主性,他表示,在很多地区,SoftLayer的确会由于某个市场或某个地区的需求,来驱动某项新的策略,但是它一旦成型不会是专属于一个地区或市场的,SoftLayer将会把它推广到全球范围内。比如,鉴于中国大型主机市场的良好发展态度,IBM前不久在中国成立了全球第一个System z云与Linux卓越中心,那么也许在未来中国区的SoftLayer可能就是第一个提供System z主机云服务的地区,但在此之后,则会向全球的SoftLayer数据中心普及。

“这是我们在全球范围内一项秉承的原则,也是我们创新战略当中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已经经过验证的战略,”George Karidis总结到,“我们看到市场上有特定的需求,就此推出服务,并且拓展到全球范围内。”同时他就述System z的举例表示,System z肯定会进驻SoftLayer——“我们认为在长期的角度来看,System z的确会进入Softlayer的数据中心,我们在中国市场见到了特有的需求,我们将会把它作为工作的重点。在此后更进一步的作为一项附加值,向IBM的客户更广泛的交付。”

SoftLayer的使命:以“云”之身形 牵引IBM传统之“力”

在近几年中,业界对于IBM的云能力与云战略一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质疑,但自从收购了SoftLayer并陆续公布了一系列的投资计划与发展战略之后,业界对其的关注点已经从原先能力上的怀疑,转到了IBM是否还会在云时代获得以往那样的成功?这其实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至少表明了业界对于IBM自身转型努力的肯定。但不可否认,此时的IBM与早年辉煌的IBM还是有了很大落差。在传统IT的时代,IBM是强大的,是有力量的,但到了云时代,可能生存不再是问题,可又能取得怎样的成功呢?显然,SoftLayer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一种传统与未来交結的使命——以“云”之身形,牵引IBM传统之“力”。

事实上,IBM也正在向这一目标靠拢,将其在传统IT领域里独有的资产融入SoftLayer,加大后者的差异化,从而让SoftLayer变得更为与众不同。在提供应有的云能力同时,也将IBM的传统的精华带入云的时代。

未来System z的进驻暂且不提,如今SoftLayer开始提供了PowerSystems的裸机服务,以及Watson分析服务,这两个服务都源于IBM自家的独门绝技。在硬件之上,还有IBM传统的软件产品组合,其应用环境向BlueMix迁移,WebSphere中间件与SoftLayer结合为相应的应用模板,同时也大力拓展SaaS的产品数量。

George Karidis强调,“我们在不断的整合IBM现有的硬件,包括在Softlayer运行Watson和PowerSystem。这将涉及到自动化和创新的理念,它们的具体的配置可以类比于x86。我们将在今年的下半年,把产品在所有的数据中心进行提供。”而Watson与PowerSystems实例的加入,再加上未来的System z,显然为用户提供了除x86以外更多的选择。其实我们不要小看这种硬件能力,除了IaaS直接交付外,它们还可以借助与Linux等开源平台的结合,在PaaS层面带来新的体验(IBM现在也正是在这么做),因为后台的硬件平台,相对于开发者的应用设计来讲是透明的,由此PowerSystems与System z在性能与可靠性优势也将得以表现,进而有可能受到前端客户的欢迎——即使他们不知道后台到底运行在什么硬件上。

也许过不了多长时间,任何人都可以能通过SoftLayer来领略System z大型主机的风采了,而IBM独家的硬件平台与能力,也将赋予SoftLayer不一样的竞争优势

而在SaaS层面,依托于SoftLayer云能力与IBM在企业级市场深厚的积累,也将会对IBM自身带来深刻的变革。罗睿怡就此愿景表示,“我们认为在中国地区,取得成功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构建数据中心以及相关的网络,我们与IBM大中华区的同事、企业级的客户以及新的客户共同合作,希望可以把新的客户引入到Softlayer。二是SaaS,IBM在此非常擅长,截止到3月25日,IBM共有114项SaaS服务,未来可以在中国区所有的数据中心所在的位置给客户提供。三是合作伙伴关系协作网络,这对于IBM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与银行业、游戏业以及旅游业的合作伙伴紧密合作,保证他们的应用程序可以在平台上成功的运转。第四则是数量,SoftLayer团队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些是客户可以在网上进行购买的,我们的Watson以及数据分析引擎将会在全球各个地区和国家提供和交付。”

在IaaS领域,收购SoftLayer之后的IBM排名第四,但与第二和第三名的差距非常小,而借助IBM在PaaS与SaaS方面的全力整合,随着应用不断向云环境的迁移,则有望超越IaaS,在更高级别的竞争中领导地位

我们有理由相信,某些SaaS服务一定会跑在PowerSystems甚至是System z上,从而在整体的性能、效率、可靠性方面在某些领域带来更好的表现。对内优化SoftLayer的运行成本,也将大有裨益,而这目前也将是身为IBM一分子的SoftLayer所独享的(也许在OpenPOWER产品正式发布之后,某些大型云服务商也会采用Power来优化服务)。

因此从本质上讲,SoftLayer将为IBM传统的产品在公有云层面上,提供另一种实施才能的机会,不过是不是真能再现IBM传统之力量,还需要漫长的努力,现在只能说刚刚登上了新的舞台,而将它们托上去的就是SoftLayer,还是那句话,SoftLayer是IBM向云全面转型的一个重要基础——期待不久的将来,SoftLayer和与其呈现在IBM之云,在中国的惊艳亮相!

综合评分:8.91 分
云能力:9 分
营业额:1045亿美元[2012]
云服务:IBM Systems Director VMControl

查看更多 >>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ZDNet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